「與時並進」,似是相當基本,但放眼香港體壇,有些事情還是弄來弄去都與當代標準存在距離,場地問題就是其一。
明白的,場地問題源自那接近無可能解決的土地問題。地少人多,樓都唔夠位起,誰有空閒管運動場地呢。但城市規劃的原意就是在有限空間下盡量平衡各方需要;況且即使場地數量無法增加,亦大可從質素着手。最近幾宗小事,都令人無法不慨嘆,先說說足球:香港足球季正值唞暑,不少隊伍都外出集訓備戰;那天我從社交網絡看到三名各效力不同球隊的球員上載外地訓練照片,圖片說明竟不約而同是:「有得練真草場!」(或相同意思)
我對這畫面的印象非常深刻。職業足球在真草場上練習和比賽,聽起來比基本還要基本,那為甚麼我們的足球員竟會為一件看來平常的事情如此興奮?答案顯而易見。香港的真草球場不足早非新聞,職業隊伍甚至港隊也得和公眾爭場用,場地質素亦頗為參差;能盡情於真草場練波,也大概真的只有外出集訓時了。另一宗是有關籃球的:因場地水平未達國際籃協要求,香港或可能失去主辦甚至角逐籃球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的資格。原訂作主場的修頓座位不足,唯一合資格的紅館又要提早一年入紙申請;屬幾代籃球人集體回憶的「籃球聖殿」旺角麥花臣(圖)年前改建,但早有批評指未有完全以球員的用家角度出發,就連本地甲一賽事都不再在那裏舉行;本來滿是期待,到頭來卻是能用的球場又少一個。
正如前文所寫,場地數量或受客觀條件限制,但從質素着手,不少問題還是有可能解決的。正如講了許多年的單車館最終還是落成,早前也真的舉行過世界級賽事;如今足球訓練基地和體育園好像漸有眉目,希望這些都能以使用者角度作考量,不會到頭來又變成地產項目;否則最終苦了的,還是運動員,以及希望觀看高水平賽事的大眾。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