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年紀,不少朋友已添丁發財,兒女成群,我替他們高興,但絕不羨慕,更樂得膝下猶虛,六根清淨。現在為人父母,有太多奇特的煩惱,最近就聽到兩件趣事。
有一天,港媽T見六歲兒在家中拿着手機,向電視熒光幕瘋狂拍照,望清楚,拍的都是比堅尼泳衣美女。T氣急敗壞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呢?兒子恐慌地推說,沒有啊沒有啊。T不知怎辦,唯有下令他不要再拍這類福利圖。我不解,問T以什麼理由禁止呢?T說:「冇呀,我咪話你咁樣影人哋,好冇禮貌㗎嘛,睇吓咪算囉。」我說:「影部電視機,都唔算好冇禮貌啫,如果真係冇禮貌,咁你有冇教佢同架電視say sorry先?」「咁又冇喎。」「嗱,咁你就唔啱嘞。」
港媽P的煩惱更奇特,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六七歲,喜歡畫美國超級英雄,她覺得沒問題,但四歲小兒不同哥哥,時常畫公主、比堅尼泳衣女郎,令她惴惴不安。我又不解,問她擔心什麼?P支支吾吾說:「佢好似鍾意做女人,可能係基或者有易服傾向。」我笑:「我細個成日畫加菲同叮噹,又畫《橙路》阿圓,依家大咗,結果係我鍾意貓同女人,從來冇打算做隻貓,或者cosplay扮美少女。你畫乜,多數代表你鍾意乜,而唔係代表你想做乜。你怕個仔係基?咁你更加要擔心大仔,佢咁鍾意大隻佬。」
明眼人皆看得出,這兩位母親的煩惱根本一樣:擔心兒子喜歡女人。
她們問我有何妙法,可解決兒子的「問題」,我當時為免影響胃口,沒認真作答,現在不妨談談。首先,她們所謂「問題」根本不成問題:哪個直男不看水着美女?是攣的話,也不可能亦不應該拗直。其次,教育兒童應該有全盤方針,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你從未想過什麼理論和方法,或腦中只有一團模糊概念,那麼跟無牌行醫又有什麼分別呢?坊間育兒書我沒看過,只知道二十世紀以來的西方現代教育,很多原則和理念,皆源自十六世紀法國思想家蒙田一篇隨筆〈論兒童教育〉(De l'Institution des Enfans),這篇文章,是蒙田特別為懷胎十月的居松伯爵夫人(Comtesse de Gurson)而寫,滿紙箴言雋語,後來更啟發了盧梭,寫成教育哲學經典《愛彌兒》。這散文的精闢論點,不勝枚舉,以下隨便勾勒個大概。
我們所謂「三歲定八十」,蒙田認為是錯的。他說:「幼熊、小狗皆流露天性,但人則會受習俗、成見和法律影響,容易改變或裝扮自己。」當然,蒙田也承認人有本性,且不易扭曲,但即便如此困難,家長也應該引領兒童做『最好、最有益的事』。但什麼是好、什麼是有益,取決於你期望孩子做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教育的目標。這目標不能卑劣,蒙田說:「對良家子弟(un enfant de maison)來說,學習既非為了賺取金錢,亦非為了外在好處,而是旨在豐富自己、裝飾內心,成為一個能人(un habil'homme),而不是做個學究(un homme scavant)。」怎樣才算得上「能人」呢?蒙田舉出兩個標準:判斷力和美德。一切教育活動,該圍繞這兩個標準展開。
現在只談談培養判斷力。首先,得禁止他們鸚鵡學舌,不斷複述老師的教導,兒童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所學,蒙田打了個比喻:假如你吞下什麼,就原封不動吐出什麼,那是消化不良的表現,表明「腸胃沒有工作」(L'estomac n'a pas faict son operation)。此外,教導兒童時,該對同一件事提出不同看法,讓他自行判斷,他能選擇就選擇,不能選擇則存疑,「只有蠢人才堅定不移」(Il n'y a que les fols certains et résolus)。兒童選取某個看法,必須有自己的理由,不能盲從附和,「跟隨他人的人,什麼也沒跟隨;他不會找到什麼,甚至從未尋找什麼」(Qui suit un autre, il ne suit rien. Il ne trouve rien, voire il ne cerche rien)。
要活學活用蒙田的理論,不妨考慮一下港媽T的「問題」。兒子拍泳衣女郎照片,根本是有趣的倫理學話題,母子可以趁機討論:應不應該拍攝這些照片?若否,為什麼?拍電視機畫面,跟拍真人,有何分別?諸如此類。蒙田說,好的老師,例如蘇格拉底,總會讓學生先說話,然後老師再發表意見。假如T一開始便聲色俱厲,兒子還夠膽說話嗎?假如他對女性身體好奇,卻強行壓抑念頭,難保慾望將來不會報復性爆發。在這個只知「贏在起跑線」的時代,數百年前法國貴族的教子法,非但沒有過時,也許比過去更有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