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浪迹遊蹤】
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身形略矮、皮膚偏黑、滿臉濃鬚的Gustavo,在我狹隘的認知中,應是南美人的模樣。然而阿根廷人眼中,他卻是「Chino」,一個不折不扣的華人。「我很好奇,因我不明白當中的意義。怎樣為之一個華人?我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是我要回答的問題。」為此,他開展了千里尋根之路。
爸爸遠赴南美紡織廠打工
Gustavo有個中文名,叫伍志偉。他是阿根廷華人移民二代,爸爸伍平業(音譯)於廣東省台山出生,二戰後舉家搬到香港。直到1954年,阿根廷總統貝隆推動工業化,邀請各國企業前來設廠,當中包括香港的「南洋紡織公司」。只得17歲的伍平業毅然登上去南美的船,來到地球另一端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我想他當時對美洲沒概念,可能想去的是美國,又或把南美當踏腳石,來到後再赴美,起碼沒那麼遠。」那時剛上岸的人都要到Immigrants' Hotel,這裏曾經是新移民暫住的場所,後來變成簽證登記處,1995年被定為古蹟,現在已變成講述移民史的博物館。難得過百年的紀錄還得以保存,Gustavo在櫃枱辦了些手續,就拿到他爸爸的登記資料。
工廠離首都300公里外,一個叫San Nicolas的小鎮上,「爸爸來的時候,當地人從來無見過華人,他是第一個。」在那裏工作了兩三年後,當初來的30人不少都選擇離開,有些回到香港,有些去了美國、加拿大。有10人則選擇留低,5個與當地人結婚,Gustavo的爸爸就是其中一個。「他留下來,與我母親的家族同住。我母親的家族很龐大,有15個兄弟姊妹,想不到他很適應這裏的生活,西班牙文更講得跟土生土長的人沒分別,慢慢地連中文也不說了。」語言、文字是維繫一個民族的文化紐帶,至今Gustavo仍很遺憾爸爸無教他中文,讓他前半生大部份時間,都不曾了解自己的另一身份。
搭火車遍遊中國尋父足迹
伍平業在阿根廷住了近20年,Gustavo及妹妹於1962年及1965年出生,到1972年時舉家搬到紐約,與遷居紐約唐人街的親人團聚。Gustavo卻一直不習慣當地文化,心中記掛阿根廷生活,大專畢業後便與媽媽、妹妹回到阿根廷念大學,然後當記者。由於阿根廷大部份人口都是19世紀由歐美移民過來,當地人都喜歡了解自己家族的過去,亦令他心中有更多的疑問。「我想這是我一生的命題,特別在有了孩子之後,我覺得是時候要釐清。我要告訴他們祖先是甚麼人,從哪裏來,這樣才能確立自己的身份。」從沒接觸過中國文化,亦不懂講中文的他,5年前創辦了講述中華文化的雜誌《Dangdai》,這個契機亦令他的起心肝,終於在兩年前回鄉尋根。
他先到香港,看看爸爸長大的地方,然後再上台山找回父親出世的祖屋。「不懂怎形容,但就是很感動,就像兩個分開的我,重新組合起來一樣。」他之後再由廣東搭火車到新疆、北京、上海等地,遊了中國很多地方。現在年過五十,才來學習中文,他笑說辛苦得很,卻仍想到中國留學。「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從哪裏來,知道自己的根,才能發展自身。」對他來說,也許就像潛藏體內的另一個我蘇醒一樣,以另一個我開展人生下半場。
Immigrants' Hotel(Museo de la Inmigración)
地址:Av. Antártida Argentina, Bueno Aires, Argentina
時間:11am-7pm(星期一休息)
網址: http://untref.edu.ar
Travel Memo
簽證:持BNO及特區護照均免簽證。查詢:阿根廷駐港領事館 2523 3208
機票:土耳其航空由香港來回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艙機票連稅10,172港元起,查詢︰ http://www.turkishairlines.com
匯率:1港元約兌2阿根廷比索(ARS),阿根廷兌換店大多不收港元,宜帶備美元。
鳴謝:Turkish Airlines、Tourism Argentina
記者:甄俊宇
攝影: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馮秀珍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