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野外拍攝雀鳥逾10年經驗的Wing指,野外拍攝很艱辛,要花時間摸索雀鳥習性和出沒地點,他試過等候11小時,才有10秒鐘時間拍攝珍貴的藍翡翠出沒。他形容過程充滿汗水,但自己樂在其中。他指部份人可能因為容易拍攝、體力無法負荷等原因,轉投鳥棚拍攝,但因為鳥棚拍攝影響生態,近年攝影界已掀起激烈爭論。
鳥棚拍攝難見證生態
Wing的正職是社工,2007年起拍攝雀鳥,近年在facebook開設專頁「兔子俾的生態記憶」分享作品。他指部份雀鳥如斑魚狗很怕人,自己會躲在迷彩帳篷內守候,「大家攞到一個平衡點,互相相處到,佢可以係嗰個位覓食或者生活,而我又唔會令佢離開,騷擾到佢」。
他亦參加過一次內地攝鳥團,認為鳥棚與野外環境差別大,鳥棚內的斑魚狗捕魚空間明顯受限制,野外則可以飛得更高,插水捕魚時濺起更大水花。他覺得鳥棚拍攝欠缺與雀鳥相處過程,野外則可見證雀鳥覓食、交配,猶如一齣映在眼前的生態紀錄片,「好似同佢相處緊,我會知佢大約幾點嚟、鍾意企咩位置、食幾多條魚飽……」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