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50年代原本在長洲當中學教師的朱維德(朱翁),因為拉小提琴企得多生痔瘡,又有風濕,之後愛上行山,「今日望呢邊,聽日望嗰邊,下次越行越遠。」當年資訊缺乏,他探索卻易如反掌,實在是奇葩。之後去過監獄演講,被賞識加入無綫電視,奠定他的旅行家地位。「當年未有太多廣告,我同攝影師去大澳、長洲拍美景填充廣播時間,後來無綫高層建議我跟油麻地小輪合辦旅行團,又有玉泉汽水贊助。」玉泉水陸旅行團在70年代誕生。當時小輪可載多達600人,參加者可獲贈汽水,有時更有大抽獎,幸運兒可得唱片一張,實在是周末合家歡的不錯選擇。帶領600人行山殊不簡單,即使是長洲地膽王朱翁,首次帶團亦遇上蝦碌事。「雖然遊人分成不同小組,但人太多,工作人員欠旅行經驗。」本來他們由人頭石去張保仔洞,團友竟由600人剩餘十多人,「原來有團友去咗人哋屋企,其他人也跟埋去。」此時朱翁笑到合不攏嘴,此後的團友定必每人戴紙帽,以茲識別。
當年除行山、燒烤,更有破天荒的直升機團,每周兩次,朱翁朋友以低廉價錢租直升機給他,團友花數十元便可參加。有時更有一些攞膽路線,從金鐘起飛,在獅子山的「獅子頸」降落,想像一下在山頭找平地容納直升機已不容易,他和其他帶團人士更架起繩梯,讓團友登上望夫石頂。另一團是青山飛往鳳凰山,朱翁笑說團友着到像去宴會般隆重,「大家見慣我西裝骨骨,無諗過上山便裝都得,落山頂天梯,弊傢伙啦!惟有幫着高踭鞋的團友整斷鞋踭,變成平底鞋落山囉!」朱翁更試過幫上清水灣釣魚翁的女士揹30多個手袋,真是貼心的照顧。
上天得,下海都無問題,嫌一般船太悶?朱翁想到模仿日本富士五湖的天鵝船,叫無綫道具部造兩艘,在西貢大蛇灣「暢泳」,更叫帶團的人考牌駕駛,可惜現在天鵝船已消失,相信很多人羨慕到流口水,想坐時光機回去參加。朱翁近年已少行山,閒時卻有做緩步跑,故腳骨力仍相當不錯,回想年少筆耕甚勤,一日寫四篇文,但當時沒傳真機,一外遊留稿便十分頭痛。他的文章不會教你路線和怎樣去,「覺得吸引咪自己搵方法囉,點都搵到。」現時互聯網資訊爆炸,行山書籍及網頁如雨後春筍,郊遊徑指示十分清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去邊度都輕而易舉,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肯定有地方是你未踏足過的,朱翁對香港的好奇心,仍值得很多後輩學習。
記者:梁慧琳
攝影:徐振國、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馮秀珍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