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屋輪候冊平均輪候時間重返歷史高位,房屋署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輪候冊申請多達27.78萬宗,當中一般申請者高達15.02萬宗,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承認,一般家庭平均要輪候4.7年才可上樓,「數字上係長咗少少」。
最快年底推「良心劏房」
房屋署昨公佈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輪候冊上有27.78萬宗申請,當中一般申請,包括家庭及長者一人申請者達15.02萬宗,較今年首季14.73萬宗,短短3個月急增2,900宗申請。至於非長者一人申請,則有12.76萬宗,較首季減少約1,000宗。
署方最新數字也顯示,一般家庭申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為2.6年。翻查資料,一般家庭申請輪候上公屋的平均時間去年底曾達4.7年的歷史新高,至今年3月一度回落至4.6年,但最新公佈的平均輪候時間再重返4.7年。陳昨承認,一般家庭平均要輪候4.7年才上公屋,「數字上係長咗少少」,但強調覓地建屋需時,盼動用社會資源為輪候上樓的有需要家庭提供措施。
運房局早前提出與社福機構合作,推出「良心劏房」。陳昨透露,過去一個月已收到發展商表明願意提供數百間空置房屋,供輪候冊的家庭暫住,更有基金表明願意向社福機構提供財政支援,盼最快今年底可推相關計劃。
房屋署回應稱,政府會多管齊下,研究增加已開發地區的發展密度、改劃現有土地等,並善用每幅用地發展潛力,在規劃和基建等情況許可下盡量增加建屋量。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