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代,在今天? - 馮睎乾

最黑暗的時代,在今天? - 馮睎乾

矢口史靖執導的《求生走佬Family》如此開場:東京某個平凡家庭,鹿兒島的外公速寄了一條鮮魚來,媽媽握着刀手忙腳亂,跟砧板上的魚對峙良久,束手無策,唯有把魚放進冰箱,誰知停電,魚變壞了,終於理直氣壯把牠丟掉。這幕漫不經心,已象徵性點出電影主題──大城市的現代人,早失去最鮮活的生命體驗。世上沒免費午餐,人類受了文明的好處,當然要付代價,最大問題是:我們非但不清楚自己捨棄了什麼,甚至不肯定換來的到底是什麼。 電影很多細節都深深打動了我,例如大停電後,晚上的東京沒有燈,一家人在洋台憑欄看天,居然望見美麗的銀河;又如坐蒸汽火車,臨近隧道口,只有幾個銀髮老人俐落地關窗,其他人不明就裏,火車一入隧道,立即被黑煙燻得滿臉炭灰,全車人哈哈大笑。這一笑,不但是嘲笑彼此的愚笨,更掩蓋着一種時代的悲哀──我們遺忘了前人的智慧,真是可悲復可笑。媽媽宰魚一幕,令我想起小時候住九龍城唐樓,廚房還養雞,過時過節,外婆便從籠中揪出一兩隻,把牠們的頭撳在坑邊,手起刀落。母親和我當然不懂殺雞,正如今天很多年輕人也不認識傳呼機、卡式錄音帶,再之後的人將遺忘更多東西,例如書、紙和筆,誰知道呢? 記得柏拉圖《斐德羅篇》說,文字的發明會帶來遺忘,因為人們不再記憶;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則說,書越多、越易得,人們治學就越苟簡,甚至於「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不妨大膽說,每一個知識技術的革命,到頭來都是人類「失憶大道」上的里程碑。我們逐漸放棄那些最能滋潤生命和智慧,但往往得來不易的事物,而代之以唾手可得,實則蒼白無力的替代品,就像我們寧吃現成的罐頭沙甸魚,也不願親手烹宰一尾鮮魚。這個時代,華燈璀璨,卻不見天上的銀河;信息泛濫,再不聞靈魂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