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多,生活空間當然窄;勞動市場競爭大,機會日漸窄。但這個「窄」,也應驗在香港人對創意的思維發展與共享空間嗎?
工作上接觸九十後多了,留意到他們在說話或回答問題時,有時都窄窄哋,出現一個共通點──字數限制。當你問他們喜歡不喜歡、辛苦不辛苦、為甚麼、怎樣做之類,千萬不要奢望他們的答案會有多豐富和詳細。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的答案都不會超過三個字,相當類似是非題的答案:「鍾意」、「唔鍾意」、「勁搞笑」、「超開心」,完。的而且確,語言的使用漸漸變得越來越窄,感情的共享空間變得越來越有限。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缺乏感情或創意,我也接觸過好多出色的例子,只是他們不太喜歡或不習慣跟人進行比較深度的溝通而已。
最近,Uber請來Ben Sir拍了條短片。從「窄」出發,分析香港土地問題,生活成本,去到交通問題,再引述其他先進城市如何運用共享概念,改善人們生活。Uber的共享性,自然是把一些「窄」的空間、思維擴大,帶來更寬闊、更自由的共享空間。然而,窄的是香港政府的眼光,一直對Uber嚴厲執法,又放蛇、又拘捕,不放手、不容忍。君不見新加坡政府推行只要修讀十小時課程,自負保險,便能成為Uber司機,合法合理。橫掂架車月供咁貴,大部份時間又泊喺度唔揸,而且有些的士司機又咁唔爭氣,可以透過Uber的營運,實現這個共享概念,本來就是美好。
回想很久以前的香港,比今天的香港可能更創新、更包容,發展了輕工業、電子業,經濟起飛;人與人的共享空間比現在的多,例如徙置區的公共浴室、涼茶舖的黑白電視、公園遊樂場的長滑梯和馬騮架。想不到社會越進步、經濟越發達,對於人們的共享空間、創意思維、自由市場經濟,會變得更多限制,缺乏包容。我當然不是希望時光倒流,然而,假若政府不努力創新或積極鼓勵創新,尤其對於年輕人和香港的未來發展,只會越來越窄。
短片連結: http://bit.ly/2urpwWT
文廸晞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