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政府歪理 法律界要站出來(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反擊政府歪理 法律界要站出來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一地兩檢」是習核心指定的政治任務,一如任命紅色校長蔡若蓮為教育局副局長,以便全力推行國民洗腦教育,以及未來定必推行的廿三條立法,都是事在必行,無論民意有多大反彈,在「中央治港」領導下,都不會更變。
反對「一地兩檢」的關注組說要打民意戰,但大台雖人多勢眾,卻難免意見分歧,莫衷一是,至今仍未能聚焦,所以發動群眾力度有限,以致初步民調顯示,不但反對派未能佔盡上風,反而是處於下風的勢態,難怪王光亞會見林鄭月娥時表示,社會反應「理性平靜」。如果連民意戰也落敗,在立法會裏擁有絕對優勢的建制派要通過議案,贊成割地喪權的「一地兩檢」,便輕而易舉,恐怕泛民即使傾全力拉布,也會輸票兼輸陣。
反觀特區政府和建制派,有「中央治港」為後盾,無論聲勢與章法,都有板有眼,加上主流傳媒輿論早已淪為幫閒,就算不搖旗吶喊,假扮「客觀中立」以民意為依歸,反對派亦難以扭轉敗局。
然則,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又是否無懈可擊?當然不是,而他們最弱的一環,就是詞窮理屈,根本在法理上難以自圓其說,甚至互相矛盾,至今亦無法統一口徑。袁國強的所謂「三步走」,本以曲解《基本法》第二十條為據,硬將擴大特區權力變成引清兵入關自閹,曾經沾沾自喜自認是軍師的湯家驊建議人大「下不為例」,正好在語意邏輯上默認自己的計謀是下策,難怪基本法委員會成員譚惠珠要訴諸《基本法》第一一八條和一一九條為「一地兩檢」法律基礎,而中聯辦操控的「法律界關注一地兩檢聯席」成員何君堯用《基本法》第七條反駁割地,梁美芬則建議利用附件三納入「一地兩檢」,還不點名批評「下不為例」默認「一地兩檢」是壞事。
兩陣對圓,一定要針對敵方最弱的一環全力攻擊,才有機會致勝。吸取2003年反廿三條立法成功的經驗,法律界成立「四十五條關注組」,在廣大市民心目中確立權威,提供強而有力的反對論述,是致勝的關鍵。今天大律師公會以有人司法覆核,事件進入司法程序為由避談事件,而律師會則三緘其口,要在法理上贏取民意,扭轉劣勢,法律界的有識之士,尤其是毋須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殿堂級人物應該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組成「二十條關注組」,全力反擊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謬論,為反對「一地兩檢」的全民運動,提供無懈可擊的論述。
政治博弈要知己知彼,很多時從對手的角度觀照,更能窺見端倪。周三《大公報》已以全版篇幅和社論級的評論抨擊公民黨是妖魔化「一地兩檢」的罪魁,正好說明這正是他們最忌憚之處,只要集中力量,攻其要害,便大有機會令民意轉向。
沒有運動的論述,就沒有政治運動。香港的自由與法治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法律界為己為人,都要義不容辭站出來捍衞法治,否則覆巢之下無完卵,未來的日子也一定不會好過。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