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法》第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究竟甚麼是「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何謂「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凡是政府干預都是社會主義」這樣去定義,太過廣泛;相信除了極少數「無政府資本主義者」,大多數人都認為就算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政府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問題是政府介入的程度有多深,以及透過甚麼手段介入。
《基本法》第六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的核心;政府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權,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政府所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可是,甚麼是私有財產呢?在香港,土地和天然資源都不是私有財產權,這是《基本法》第七條寫明的。甚至乎可以推論得出,政府可以隨時收回土地的使用權;又或者到了2047年,一切都再沒有任何保障。
偏偏在香港的資本主義市場當中,僅僅幾十年的土地權,卻是最重要的資產;土地使用權既是最有力的抵押品,也是許多人最重要的財富。我經常說,特區政府庫房中的錢,只不過是次要的資產;最重要的資本,其實是土地。政府長遠的收支,其實也是建立在土地收益之上。從這個角度看,政府和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人,利益是一致的;也弔詭地令到雖然在條文上得不到絕對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卻得到政府的「依法保護」。
香港的土地政治經濟,建立在政府和業主的長遠共同利益。所以,特區政府成立後,第一個長遠方針,就是要令七成市民成為業主。公道一點講,其實「八萬五」這個數字,是由彭定康留下來給董建華的;只不過當時沒有人預料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事實上,那一浪衝擊了小業主,也令到政府方寸大亂。
就在百年一遇的大風浪當中,特區政府作出了史無前例的舉措:以僅有的財政盈餘,賭一鋪。所謂的官股入市,「打鱷三雄」事後孔明地胸有成竹,但不要忘記在大手掃貨過後,香港市場流動性全被抽乾,港股在之後個多月的時間,處於呆滯的狀態。結果是俄羅斯的債務違約,觸發了美國對沖基金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的危機,最後由聯儲局緊急放鬆信貸,港股才意外地出現了轉機,真的要多謝格林斯潘,成就了新香港的序章。
時至今日,也說不準是「打鱷三雄」眼光獨到還是純粹的好運。不過可以斷言,特區政府在這一幕奠定了幾個重要的管治方針:一,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用錢去解決。二,市場的資產價格,才是特區財政命脈,就算耗盡庫房,也必定要保住資產市場。
「打鱷三雄」如今只剩下了任志剛一個仍然在權力核心。早前,重出江湖的金管局前總裁在網誌撰文,指《基本法》第一○七條不應該被過度狹義地理解,更指過去十年特區政府過份保守,未夠進取。
成立主權投資基金獻殷勤
項莊舞劍,志在庫房中的儲備。在大風大浪的日子,用庫房的錢去買資產,尚且被部份左翼形容為「救市不救人」。如今太平盛世,要提取儲備,一樣會遇到政治阻力。
以財政儲備成立主權基金,投資在蘇維埃式的五年經濟計劃,繞過了《基本法》中香港財政獨立,也沒有牴觸「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的「祖宗遺訓」。有理由相信,無論是現政府抑或是金管局前總裁,都會希望提取儲備成立某種主權投資基金。畢竟,這個理論上財政獨立的政府,多年來表現出積極配合北京統治者所頒佈的國家五年經濟計劃,但礙於《基本法》規定,官僚權貴想要獻殷勤,也沒有着力之處。
梁振英政府早就想成立主權投資基金,只不過那個弱勢政府,根本沒有條件去作出如此複雜的操作,結果梁振英在位五年,也沒有用真金白銀報效國家。這個重要的任務,當然由新政府接手,任志剛隔空發的第一炮,又豈會是無的放矢?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