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委派的清潔人員,過去數天在南區多個沙灘及附近海域收集逾50噸棕櫚硬脂,但不少已混入沙粒、垃圾或鹽份,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昨坦言,暫未確定這些硬脂能否循環再造,不排除最終要當垃圾送往堆填區。
撿拾宜戴膠手套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批評,若把收集得來的硬脂丟掉太浪費,亦不環保。他呼籲市民勿亂丟棄硬脂,並表示該中心正研究可否以簡單程序,將拾回來的硬脂循環再造成中秋蠟燭或肥皂,團體最快今日會公開「秘方」,並考慮舉辦工作坊,幫助清潔義工把硬脂環保再造。
程承認拾回來的硬脂狀況不明,也可能含污物,未必適合與皮膚接觸,故暫時最希望能把大量硬脂再造成蠟燭,因中秋節快到,再造蠟燭可大派用場。據本報了解,環團傾向以回收玻璃樽做容器,然後加入棕櫚硬脂及蜜蠟以製作環保蠟燭,但具體再造程序以至不同材料的合適份量如何,仍有待測試後才公開。專家提醒棕櫚硬脂分解時或呈酸性,故在海灘協助拾硬脂的市民宜戴膠手套,免誤傷皮膚。
■記者黃麗英、張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