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慢 氣喘腳腫 心衰竭先兆心跳過慢或需植起搏器

心跳慢 氣喘腳腫 心衰竭先兆
心跳過慢或需植起搏器

【本報訊】心跳快慢或可反映健康狀況,隨着年齡漸長,心跳理論上也會隨之變慢,但心臟科醫生指出,如心跳減慢至每分鐘少於60下,且有頭暈、腳腫、呼吸急促等症狀,或反映心臟已呈衰竭狀態,需要長期植入心臟起搏器,避免心臟跳動過慢,引發健康問題,如未有及早發現和治療更可演變成冠心病,提醒市民不應忽視突如其來的心跳減慢症狀。
記者:于健民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奚小嫻表示,在靜止狀態下,正常的心跳率約為每分鐘70下,睡眠時的心跳會稍降至每分鐘40至50下。心跳過慢的定義則是心跳率每分鐘少於60下,甚至少於每分鐘40下,部份患者更有時會出現3至6秒的心跳停頓。
心跳過慢是一種心律不正的疾病,奚指,成因普遍與先天心臟缺陷,或心臟功能退化,竇房結無法如常地起搏心跳有關。此外,內分泌失調也可引致心跳不正常地減慢。她表示偶發性的心跳過慢未必代表心臟有問題,但如果多次發生,會令血液循環全身的功能轉差,甚至引發暈眩、腳部腫脹、平躺身體時難以呼吸等心臟衰竭症狀,更可能惡化成冠心病,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60歲以上。

新款起搏器減感染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現時治療心跳過慢的主要方法是植入心臟起搏器,估計這類病人本港每100萬人口中,就有約150至200人。他指,要植入傳統的心臟起搏器,醫生需從病人左胸開刀植入儀器及電線,不單會留下5厘米長的疤痕,也有7%至20%細菌感染、血管阻塞等併發症風險,對部份同時患上腎衰竭或糖尿病等患者而言有較大風險。
劉指,本港兩年前引入新一代的微型心臟起搏器,毋須開刀植入,只需以微創方式,把儀器從大腿靜脈導入心室。新的起搏器亦毋須接駁電線把電流傳導至心臟,大大減低細菌感染、皮下組織發炎風險。植入傳統起搏器的病人術後半年不能進行游泳、網球等運動,但植入新儀器的病人,48小時後就可以自由活動,惟需注意劇烈運動量。
奚指,現時本港有約160名病人接受植入新型起搏器,大部份都是高風險病人。現時公立醫院會為有需要的病人選擇植入新式起搏器,病人可諮詢醫生意見。她建議要避免心臟提早衰竭,日常應注意均衡飲食,並多做運動及少捱夜,定期的身體檢查亦相當重要。
74歲的吳女士,1993年開始出現心律不正問題,並接受植入傳統心臟起搏器,但其後再發現有心跳過慢、心房顫動等疾病,年前更出現氣喘、腳腫等併發症入院,確診有三尖瓣倒流,醫生認為她若再使用舊式起搏器,風險很大,遂於今年2月植入了新型起搏器,之後心跳過慢情況有明顯改善。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