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居家安老 - 張亮

也說亮話:居家安老 - 張亮

「一人應聲走出,銀髮蒼蒼,神態從容、嶽峙淵渟;只見他把腰帶一束,雙手前擺,吐氣揚聲,左腳閃電踢出,渾身是勁」。

這不是小說中的武林高手,而是香港學習跆拳道的老友記。跆拳道港隊前教練陳碧就得知不少長者退休後擔心年紀大、骨頭脆而減少運動,就引入了長者跆拳道。學習的長者在迎領下,健康慢慢改善,「一把年紀」還能考獲跆拳道各級色帶更帶給老友記無限滿足。有學員更只用4年,便考獲黑帶,踢起腿來毫不遜色,真正晉身高手境界。

根據聯合國數字顯示,全球老年人口由2005年6.73億將急速倍增至2050年20億。亞洲是老人增長比例最快的地區之一,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現在更是冠絕全球。如何讓老人在社區裏活得好,擁有豐盛的晚年生活,已是各地政府、醫療界、社福界等都在着力面對的議題。

筆者最近在美國參加一個四年一度大型國際安老服務交流會議,期間香港大學林一星教授安排參觀San Francisco Village,它以合作社的方式營運,在社區中建立跨代團體,幫助在家養老的長者能過自主生活。

老友記只需每月交大約400港元會費就能成為「村民」,受薪的「村幹部」負責招募不同年齡、不同專業的義工提供配對服務,由家居維修、理髮、日常超市購物、以至科技指導和法律財政等,都包括在內。

除了生活支援服務外,村幹部也幫助村民組織舉辦不同文化活動和興趣小組。San Francisco Village 平均每月有31項活動, 展示銀髮生活可以如何多姿多采。絕大部份老友記成為村民後,都更願意在家安老,比以前更清楚何時何地能尋找協助,也與義工、其他村民和社區關係更密切,生活質素得到改善,少了孤單寂寞。

這種居家安老的模式,既能使長者在安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擁有自由和私隱,保持鄰里間的社交圈子,藉以減慢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退化;又能紓緩安老院舍宿位的不足緊張。當然,這營運模式尚在試驗階段,特別是財政上未能自負盈虧,仍需依靠政府和慈善基金支持,但不失為有潛力的新嘗試。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的巨大挑戰,香港絕對可以參考全球成功和失敗範例,從中挑取適合我們的做法,同時也要不吝分享我們這個城市的經驗,貢獻人類。

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