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強非健康 或心、肝火盛

脈象強非健康 或心、肝火盛

【本報訊】脈搏弱到「幾乎摸唔到」,反映有身體暗病?脈搏澎湃就代表身體好?脈象變化與健康有關嗎?註冊中醫師邱宇鋒指中醫為病人把脈,可了解氣血狀況及臟腑健康。脈象弱或反映有虛證,但也需配合其他方法作診斷,脈象太強也不一定是好現象,可能是由熱證引起,如心火盛或肝火盛,惟市民不宜自行把脈斷症及胡亂進補。
記者:梁麗兒

寸關尺反映臟腑

中醫為病人把脈即「診脈」,為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切診,其中並非純粹指把脈,還包括觸診。中醫師會用3隻手指,以不同力度來回推動按壓,了解病人的脈象,包括脈搏的快慢、強弱、以及流暢情況,從而幫助診斷。把脈的地方為手腕內側的寸口位置,即西醫所指的橈動脈,為肺經行通的地方,中醫認為「肺朝百脈」,故把脈可以了解全身的氣血狀況,包括氣血是否足夠。當中再細分為寸、關、尺共3個位,分別代表不同臟腑。左手的寸、關、尺,分別反映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則反映肺、脾及命門。

氣血虛弱現沉脈

脈搏弱屬「沉脈」,即脈搏較沉弱、要大力按才感覺到,為身體有虛證的表現,常見如氣虛、血虛等,多與日常少運動有關。但不能只靠把脈,還要透過其他方法診斷,例如病人過往病史、生活習慣,以及有否其他症狀如易攰、經常頭暈眼花、心慌易驚,或觀察病人面色是否蒼白、說話不夠氣等。另外,當中醫師為病人把脈時,同時會觸及病人的皮膚,也有助作出診斷。若皮膚偏乾是津液不足及虛的表現,手部冰凍則可能反映陽氣不足,或有氣虛情況。當然脈搏弱也有例外,如女性來經後、生產後,或休息不足引致的容易疲倦,把脈時也會發現脈搏稍弱,但並非病態。

脈搏「彈手」多熱證

脈搏很強也不一定是好事,脈搏跳得大力、強勁、「好彈手」,可能反映身體有熱證,例如心火盛或肝火盛,尤其同時有頭痛、喉嚨痛、面紅、怕熱或性格火爆等症狀的人士需特別注意。都市人出現心火盛、肝火盛,可能與日常生活習慣相關,例如過量進食熱氣食物、愛飲酒,或本身脾氣差、性格暴躁等。

自行把脈誤治療

曾有一名熱愛健身、體形魁梧的男士因頭痛求診,他一直有自行把脈習慣,因脈搏強勁一直認為自己很健康,直至頭痛加劇遂求醫,經把脈診斷後發現他其實屬「弦脈」,即脈象似琴弦,強而有力,來去激烈,相信由肝火太旺引起。經中醫師細問下,原來男子平日常飲酒、飲咖啡,性格偏向火爆,引致肝火盛。頭痛也與肝火旺盛有關,需服用清肝火的中藥,如「龍膽瀉肝湯」,控制飲食及脾氣,情況才有改善。

晝夜脈搏有差異

何謂脈搏正常?原來正常脈搏應為脈搏跳動不強不弱,每次一呼一吸約跳動4至5次,其間要平均及沒有很大斷續,即節律平均。在中醫角度,晝夜的脈搏會有差異,當身體處於太累、太緊張狀態,或進行劇烈運動後,都會影響脈象。最理想的把脈時間為早上,因為此段時間的氣血比較平穩。雖然一般人都可以摸到、感受到自己的脈搏,但把脈比較主觀,要作出診斷始終要結合中醫理論及知識,並需依靠臨床經驗及接受專門訓練,中醫做診斷時也要配合四診合參。

忌亂服燥熱藥材

臨床上曾有病人自行把脈後,認為自己脈搏微弱、身體很虛要進補,其後亂服燥熱藥材如北芪、黨參、冬蟲草後,令身體變得燥熱不適。但原來若有陰虛症狀,如生痱滋、喉嚨痛、容易口乾、多夢等,並不適宜服用太補的藥材,宜要滋陰,例如服用沙參、麥冬、杞子及大棗等,建議市民要先認清自己體質才進補,最好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病人不應自行把脈後胡亂服食中藥,以免得不償失。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