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瘋狂,現時要買逾500呎、夠一家幾口住的私樓隨時逾800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有市民為「上車」,只好用數百萬元買一個「納米樓」單位。政府的數字顯示,2012至2016年期間有近6萬個私人住宅單位落成,當中實用面積少於20平方米的住宅單位,4年內飆升1.5倍。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昨日在《am730》專欄指,自己認為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會因納米樓的出現,而變得愈來愈差,因為戶均的居住的面積會比以前減少,但接觸過其地產公司前線員工後,才知員工對「納米樓」有另類解讀。
施永青指員工認為,納米樓的出現,不宜理解為香港居住環境的惡化,因為現在買納米樓的人,並非打算一家大細都搬進去住,而更多的是只有一個人住,員工指這類人以前只能與家人一起住,現在卻可以獨立住一個單位,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他們的居住環境是在改善,不是在惡化。這類人大致包括3種,首先是年逾30,且不肯定自己是否會結婚的人士,第二是離了婚的單身人士,第三是家境富裕的年輕人等,「回想我們年輕的時候,單身未結婚的時代,只能睡帆布床,做廳長,如今有得買納米樓,實在大有改善」。
施永青指除了單身人士外,亦有些年輕的夫婦,由於根本不打算生孩子,所以可以接受一些一房或廳房合一的單位,導致納米樓可以不斷有新的需求。他又引用統計處的數字,稱現時香港家庭的戶均人數只有2.8人,如果只算新結婚的家庭,戶均人數可能更少,這亦造成納米樓好銷的原因。
施永青稱,自己之前對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會因納米樓的出現而變得愈來愈差的想法,只是「想當然」,他指出,納米樓的面積雖然細,但由於遷入去住的人口不多,以至整體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見得會比以前少,「香港現時亦不是只建納米樓,不建其他大一點的單位。因此,港人整體的居住環境並不見得在惡化」。
最後,施永青贊同特首林鄭月娥鼓勵小業主換樓去改善生活,打算讓人買入新樓後,只要能在一年內賣出原有的單位,也可以退還多付了的二次置業印花稅,因這樣令換樓人士會方便一些。他指這項改革因有人從中作梗,而沒法在立法會休假前通過,「希望下次開會的時候,議案可以順利獲通過。這樣市場就會平衡一些,非納米樓的交易也可以追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