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有自己一套語言,某些醫學詞彙,雖然是正式專業用語,但聽在病人或家屬耳中卻會引起不安。
譬如senile dementia的傳統港譯為「老人癡呆」,那是極度負面及令人難堪的稱呼,故有組織將其易名「腦退化症」,姑勿論定義上的過於籠統(筆者按:較科學的名稱是「認知障礙症」),然而,這改變在公關上可說十分成功。
另一例子是癲癇症,當中「癲」字的用法源自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靈樞》:「癲症始作,引口啼呼……癲症發作,先反僵,因而脊痛……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嘔多涎沫……脈癲疾者,暴仆。」與癡呆一樣,「癲」是敏感詞,病人及家屬擔心被混淆為癲狂、瘋癲等精神病,所以有團體將癲癇症易名「腦癇症」。字眼上,腦癇症患者雖能獨善其身,與精神病劃清界線,但卻無助解決社會對後者的誤解和歧視。
顧及病人感受只是近代的概念,假使時光倒流百多年,就算在倫敦街頭,也不難發現帶侮辱成份的官方設施,譬如伊斯靈頓區便有開宗名義的St Luke's Hospital for Lunatics,還有City of London Lunatic Asylum、Asylum for the Imbeciles - Lunatic、Imbecile,等於直接罵人「癲佬」、「弱智」,更不客氣有隔離病院City Pest House(Pest等同害蟲、公害)。
不過疾病是無分地位貴賤的,當年最顯赫的被隔離者大概是英皇喬治三世,隔離場所後以他的皇后夏洛特命名(Queen Square),該座設施亦擴建成國立癱瘓及癲癇者醫院(National Hospital for the Paralysed and Epileptic,現已易名National Hospital for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另一容易觸動家屬情緒是end-of-life或terminal care,中譯死前護理、終身護理,患者多為末期腫瘤或腦神經疾病的個案,醫生能提供通常是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內地名「姑息治療」)。
反觀19世紀倫敦的善終設施,也是一貫的感覺惡劣──Whitestable Hospital for Incurables、The Hospital for Infirm and Incurable Women、Establishment for Invalid Gentlewomen。當然,這類生人勿近的醫院名稱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是以地區或皇室人物的中性命名,好像女皇、皇后、公主、親王醫院等,後者會否也觸動某方面的情緒而最終被取締?還是留待歷史定案吧。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