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割地之後 㩒錢警鐘響起 - 李平

蘋論:割地之後 㩒錢警鐘響起 - 李平

高鐵西九總站割地一地兩檢風波未息,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與特首林鄭月娥已一唱一和,開始打香港近萬億元財政儲備的主意。所謂以增加財政支出加快經濟發展,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美國,重點無非是加大基建投資。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等大白象工程,給中資企業帶去的是無盡商機,給香港帶來的是政治爭拗和法治破壞。一直垂涎香港萬億財富的中共權貴,終究忍不住要直接伸手來㩒錢了。

堅守財政紀律 是功不是過

任志剛昨日在網誌撰文,批評政府過去10年「一直採取『守財奴』政策,導致大量盈餘出現,拖着經濟後腿」。他強烈主張「透過擴張性的財政預算以加快經濟增長」,認為把政府的支出限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一個固定比例,例如20%,以此理解《基本法》第107條並不正確。
任志剛不點名批評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是「守財奴」並無新意,但行政會議成員作為行政長官決策的備詢對象,如此高調宣佈政策主張、批評前財政司司長,已有違行政倫理。更令人關注的是,任志剛對《基本法》第107條的詮釋、對擴張性財政預算的主張,無異於觸響了香港財政制度的警鐘。
《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理財原則,也一直得到香港各界認可。雖然曾俊華被批評長年估錯數、未能適時因應社會需要增加公共開支,但其中對錯是一回事,堅守財政紀律、財政制度是另一回事,是功不是過。無論是大灑公帑討好政黨、市民,還是為特首打造政績工程,才真的是其心可誅。香港雖有9,000多億元財政儲備,但這不是特首、財政司司長的私產,不是政府成為大花筒的理由,更不應該成為某些官員、政客討好中共權貴的籌碼。
林鄭月娥請辭參選特首前拍板在西九文化中心建故宮文化博物館,曾被批評是搶港地港錢向北京獻禮。任志剛主張「透過擴張性的財政預算以加快經濟增長」,不能不令人擔心,中共權貴又要從香港㩒走多少錢、搶走多少地。無論是屢屢增加撥款的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還是擬議中的河套區科技園、港珠澳大橋橋頭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都打着中港融合、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旗號,但哪一個不是盯着香港人的荷包?

垂涎香港利益 中共毀承諾

香港龐大的財政儲備、外匯儲備,早已令中共權貴垂涎三尺。對掠奪國家資產、股民財富成性的中共權貴來說,無論是由於權鬥熾熱,還是由於執政合法性危機惡化,都擔心有權不用、過時作廢。而要搶奪香港政經利益「大肥肉」,不只要扶植代理人,更要攻克香港法治堡壘,這就是中共毀棄承諾、令一國兩制走形變樣的病根所在。
林鄭月娥競選特首時就一再宣揚其財政新哲學,今次更是熱烈回應任志剛的主張,稱之為異曲同工。林鄭上任後,燒起其財政新哲學的第一把火就是增加教育經費36億元。在四位民主派議員被DQ後,撥款能趕立法會休會前通過,離不開葉建源、黃碧雲等民主派議員助攻。不過,林鄭並不領情,竟在新加坡宣稱:「這個不是個別議員,包括亦不是個別建制派議員幫我過的,這是我們自己努力,亦願意承擔的成果。」
由此可見,林鄭認為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豈容民主派分功及置喙。由此可見,林鄭一旦有機會落實其財政新哲學、有機會向中共權貴獻媚,豈容其他人分功及置喙。由此可見,民主派議員貿貿然支持林鄭關注民生項目、為她塗脂抹粉後,是不是要再支持林鄭的經濟發展工程,幫她幫中共權貴㩒錢?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