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丁屋土地援助青年(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釋放丁屋土地援助青年
(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近日有學者提出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惹來不少人批評。覓地難一直為香港當下最大難題,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就很難有新的私營和公營單位供應。現時土地供應緊張可分幾種:一是住宅單位供應緊張,公屋和私樓落成量均需大幅提升,才可應付人口需求。二就寫字樓、工作地方的用地,需要相當多空間讓跨國和本地企業及創科公司租用。三是社區用地,此等用途需要的土地面積甚少,但同樣為市民帶來重要的公共空間。要覓地,只有開源和節流,發展局和運房局必須提供中長期方案。
現時不少新界土地被預留用作將來興建丁屋,土地規劃受到限制,無法大刀闊斧地推動新規劃用地。要開源,政府就真的要思考未來丁地的問題,尤其要考慮到如何平衡社會需要與原居民利益。曾俊華競選團隊早前曾經提出混合發展丁屋及居屋,建成多層式大廈或屋苑,確是值得參考的方案之一。而政府不妨進一步考慮,容許部份丁屋加大力度作混合型發展。

丁屋混合式發展可變宿舍

現時丁屋發展分開兩種地契,一種是舊地契下所容許的「混合式發展」,另一種是只容許建屋的「鄉村式發展」。其實,不是每一種丁屋地都是遠離市區,在沙田、元朗等地區的丁屋地,不少都跟市中心距離較近。而這些邊緣地,大可被釋放和改變用途,重整土地規劃和使用。
大家如果到過大圍村及其他舊村契的村,就會看到那些村屋普遍都用作商舖用途,又或是採取下店上居的形式。然而,這些村屋地其實可以有更好的用途。例如最近有一些人士和組織就找了一些空置單位,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廉價宿位。而這些村屋地,本身租金低廉,也可以變成一些合作形式的房屋,為一些朋友提供宿位,往來市區更便捷。另外,「混合式發展」本身可容許不同用途,因此丁屋除了作宿舍用途,更可以用作一些初創企業的工作空間,讓從事創新的年輕人可以「上居,下工作」。
長遠而言,這種混合模式可以作出不同的嘗試,政府將丁屋地改變土地用途,將「鄉村式發展」的丁屋地改成「混合式發展」,令丁屋由單純住宅用途,改成商住混合,不但釋放本身的土地價值,也可以提供空間給年輕人居住和工作,可以援助現時面對市區租金昂貴、空間難求的年輕人。
處理土地問題,期待陳帆和黃偉綸局長結合民間智慧,彈性地看待丁屋發展,用新思維和創意解決房屋問題。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