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要到死了,你才猛然發現,他們距離你並沒想像中遠,像珍摩露。對於我,珍摩露是黑白片時代的人,回憶中,她不是伴着結他輕快地唱「我們又再分手,投入人生渦流」,就是獨自挽個手袋,踩着高跟鞋,在空蕩蕩的街道浪蕩半天。直到她過身消息傳出,才恍然不過數日之前,她還跟我呼吸在同一片天空下,能望到同一個太陽。
不為懷念什麼,只是心血來潮,這晚便重看了安東尼奧尼執導,珍摩露和馬斯楚安尼主演的《夜》。要說一齣電影好不好,有多好,當然涉及主觀品味,但也不是絕無客觀標準。電影如書,若是好,則不但值得一看,更值得──甚或必需──重看。《夜》我看了三四次了,每次皆有新感受新發現。不少雞毛蒜皮的冷知識,也是在重看時才留意的,例如年輕俊秀的Umberto Eco在片中當臨時演員,跟珍摩露同場出鏡;又如開場時Lidia(珍摩露飾)和Giovanni(馬斯楚安尼飾)這對夫婦,到醫院探望病重的好友Tommaso,Giovanni向他問好,他答:「手術成功,病人死了。」(L'operazione è riuscita, il paziente è morto)以我所知,這無厘頭金句最早就是出於《夜》,想不到吧?
醫院這場戲,對白本身已妙語連珠,重看時更發現,幾乎句句是伏筆,隨便抽一句Tommaso的話:「很多事情要到你孤獨的時候才會清晰起來。」(Quante cose si finiscono per sapere se si resta un po' soli)很多觀眾初看《夜》,也許不明白導演何以花那麼多時間,拍Lidia日光日白一個人在街上漫步,電影不是叫「夜」嗎?為什麼過了五十分鐘還是日間?但細心的觀眾重看時,自會明白剛才Tommaso那句話,正是用來解釋Lidia將如何度過這生命中重大的一天──在孤獨中沉思。安東尼奧尼一開始構思時,其實沒想過Lidia由誰來演,到劇本寫得七七八八,便認定珍摩露是Lidia了,而珍摩露也確實把這位因存在而苦悶的神秘女子演得維肖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