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軍大業》看娛樂界媚共(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 黃世澤

由《建軍大業》看娛樂界媚共
(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 黃世澤

這數年,香港娛樂界媚共可謂不遺餘力,不單有持外國國籍的演員參與如《開國大典》之類的政治宣傳片,為紀念解放軍建立90周年的《建軍大業》,就由《無間道》導演劉偉強操刀。香港導演和演員,以為在英治年代用娛樂片的手法做政治宣傳沒有問題,昔日為英國政府效力,今日為中共效力,豈知這次踢中了鐵板,縱使廣電總局要求戲院預留大部份場次放映的情況下,票房依舊未如理想,甚至懷疑有了水份。而部份八一南昌暴動參與將領的後人,像葉挺的孫葉大鷹等,更公開抨擊《建軍大業》的選角以及處理手法。
荷李活透過戰爭片來傳達愛國思想,甚至傳承國家傳統,是很常見的做法。像執導《潛行凶間》(Inception)及《蝙蝠俠》的英籍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最近執導的電影《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便是當中的典型。只不過,像《鄧寇克大行動》,或者米路吉遜(Mel Gibson)一系列的軍事歷史片,特別像《孤軍雄心》(The Patriot)宣揚美國的愛國主義。這些導演都對當時的歷史有極深入的研究,除了用荷李活商業片專業的拍攝手法去令新一代認識歷史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導演往往都對自己國家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有所認同。
反之,香港由片商到導演到演員,大部份玩政治投機,在英治年代就為英國政府效力,到了中共主導,就忽然擔起中共政治宣傳大旗來。他們是投機分子,沒幾個真正認識中共的思想和歷史,更談不上認同。對共產黨尚算有點了解的徐克,以荷李活商業手法重拍《智取威虎山》取得成功,不單得到中共高層的賞識,還得到不錯的商業反應,香港其他導演以為可以學徐克,既賺中國政府的錢,又可以在政治上得到好處。可惜香港演藝界太多不學無術之徒,這次劉偉強就踢中了鐵板。當然,在越來越沒有意識形態,只有空洞瘋狂強國夢的中國,傳統共產黨式的政治宣傳還有多少的市場,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儘管這次得罪了不少中國元老之後,但中國政府該不會放棄找香港人操刀政治宣傳片的政策,既為統戰,亦為了在中國人沒有政治信仰的時候,利用香港人在電影上的精湛技巧去洗中國人腦,在這方面,香港演藝界整體是十分之可恥。
在電影史上,沒有人不認識Leni Riefenstahl(里芬斯塔爾),她替納粹黨操刀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至今仍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她在片中所使用不少技巧,仍然有電影學生研究和學習。但不論Leni Riefenstahl如何技巧高超也好,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她與希特拉的密切關係,以及多套為納粹黨塗脂抹粉的電影,令她變成德國電影業界的排斥對象,縱使她變成了環保分子,做過八年綠色和平的會員,都沒有為她清洗過形象。
香港演藝界集體向共產黨獻媚的行為,縱使他們有朝一日可以拍一套真正奪得票房冠軍的政治宣傳片也好,一旦中共倒台,歷史會將他們拍過的好片忘記,留下只會是替共產黨塗脂抹粉的紀錄。更何況他們的水平,根本不會有Leni Riefenstahl的水準。香港的演藝界,很快成為不受任何一方歡迎的怪胎。

黃世澤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