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欣轉送她朋友家中大樹夏果收成;一大包仁棯,乾看,已然生津,口水橫飛!
撻着思緒想起每年盛夏仁棯成熟時,「九龍醬園」應時醬油仁棯、仁棯醬,教自己流着口水心思思。
童年親厚回憶;熱辣辣盛夏,細路仔冇胃口,嫲嫲從盛鑵用匙羹撥起厚厚一口仁棯醬,放在白飯上,甚或添加半生熟荷包蛋一雙,甜酸潤滑,直搗本來唔開腸胃,一大碗米飯迅間無影無蹤。
仁棯,又名人面、人棯、銀棯,所有叫法同出一源;除去綠色表皮果肉,裏面果核圖案猶似人臉,取名以形,有根有據。所餘無幾新界果園還有好些仁棯樹剩下,樹高大,佔地廣,籽多;不適合今天香港土地及社區公屋化發展。
舊時新界田地哪有今天的價錢?
含金量高的田土講究乾淨水流通達,也關乎土質是否肥沃,能否種出強壯兼產量高的稻米?鄉下人的財富計算,有賴一段田土年產多少擔穀物。
咒人家大花筒,洗腳唔抹腳,只顧眼前花天酒地不理往後日子曰:「食穀種」!
穀種都吃得乾乾淨淨,來季開耕何得種籽種植?
樹倒猢猻散二世祖、三世祖不曉謀生,一段一段價值若干若干擔穀的稻田賣出去,最終家業散盡無田無舍無穀種可耕可賣,一貧如洗!
種優良禾稻、尤其元朗絲苗的田土怎會植高大仁棯樹?
都是山邊水源不暢或含砂量過高不宜種稻,一般闢作植果樹、圍作果園的土地。曾祖父過去擁不少果園,絕大部份位於今天元朗南的唐人新村。思憶童年歲月,沿車路走進唐人新村街市,蜘蛛網散開園落就不是曾祖兒孫擁有、曾擁有,亦屬同村族人。滿眼荔枝、龍眼、黃皮、桃、李、梅、琵琶果、蒲桃、台灣人稱的蓮霧,當然不缺我們至愛攀爬枝幹木質堅韌番石榴,還有南洋客帶回大樹菠蘿(菠蘿蜜),果子用作入饌的仁棯大樹定有一兩棵。
轉送一部份仁棯予優廚大姐,立即調以蝦米、豬肉粒並仁棯薄片製成甜酸平衡仁棯小炒,用來撈拌拉麵開胃生津,盛夏恩惠,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