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業者的道白:服務──無形的貨品(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 黎智英

一個創業者的道白:服務──無形的貨品
(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 黎智英

小時候生活貧乏環境逼人,最好的心理輔導是去看相算命。現在覺得看相算命無稽,當時我卻堅信不移。我找的是在大笪地開檔的陳繼堯老先生。他是我當時老闆區子平去找他看相算命認識。區先生看完後先走,給我20元叫我也去看看。陳繼堯看了我的八字和手相後對我說,剛才的區先生是我的老闆吧,但你將來比他更發達。他說我的命格天幹三奇,不可以做官但做生意一定發過豬頭炳。這些說話對一個做後生給老闆拿皮包和樣本去洋行獻世的青年,激勵性簡直有神奇效果。我開心到好似已經發了達一樣。
他說話的準確性事前無從稽考,但我堅信不移,快樂似神仙。他其實沒有改變我的命運,若他說的是真的,他說了沒說也會發生,他沒有改變了甚麼,只給了我幾句說話,但就是這幾句話他改變了我對自己的評價,我對自己的感覺良好了許多。是的,我堅信不移因而感覺他說話的善意,就是這善意給我鼓勵的良好感覺使我念念不忘。陳繼堯給我的鼓勵只是空氣,我已經快樂似神仙,服務何嘗不是無形的鼓勵,令人感到善意的關懷。這一段經歷後來啟發了我推動服務,作為佐丹奴販賣的一種無形的貨品。服務的善意的鼓勵予人良好的感覺有相當的價值。
做佐丹奴時雖說盡量減少管理範圍和盡量簡化是我做事的原則。我卻想挑戰自己;怎樣能從小而集中的經營原則生產出更多的效益?讓我試圖用merchandise衣服的方法來merchandise佐丹奴公司的營業。為公司增值,我該做些甚麼呢?有甚麼方法可增加現時貨品以外的收入?我立刻想到服務。是的,這是無形的資產,無形的收入,顧客無形回饋的好意,服務可以成為我們出售的另一種貨品。如果賣的貨品加上了善意,這貨品必然價值高許多!我該做些甚麼去「買」這服務回來?但其實我最後要問自己的是,我到底是否真誠相信,還是只把服務當成是零售的戰略?當戰略一定失敗。這不是戰爭,服務是善意的關懷,把它當成是商業競爭行為,它就沒有真誠了。不,這必須是種文化,公司內外待人處事的態度必須是這文化的基礎。
建立這基礎,先建立Trust(互信)。公司盡量信賴員工,先讓店長把那店當成是她自己的生意,讓她盡量在管理和貨品上作主,讓她操作中直接感受到自己犯的錯誤,從中學習,這是讓店長自立最好的訓練。我們大大增加售貨員和店長的佣金比例,從原本的一成多,增至他們收入六成以上,他們賺的跟他們作出的努力更接近,他們感覺到公司的善意,善意也油然而生,對顧客有好感,服務的積極心態存在了,經過培訓便水到渠成。
當時是梁覺教授和Raymond曾雙劍合璧做培訓,我也當上傳教士的角色每天在講道──服務之道。培訓只是方法,到最後真正把服務做好是誠意,靠我和幾位上層管理人員堅誠信念,有志者事竟成地做出來,讓每個人看到感受到。作為老闆我更是total convert,每天用店裏發生的服務故事來解釋服務於我們的好處。
最後,售貨員令進入店內的人感到關懷,開心地離去。我們的善意,顧客快活的回饋像魔術迅速瀰漫,激發售貨員更大的熱誠,大家都做得更好。對方回饋的善意是做售貨員多大的收穫!培訓和我不斷講道的潛移默化,而且新的制度下員工都賺多了,服務日益改善,服務越好顧客的反應越友善,我們的服務跟着改善。我們服務的善意成了個virtuous circle,每人都引以為榮。每一個人在店裏釋出善意,回饋的好感愈是令人心曠神怡,服務的收穫成了cult的感受。引以為榮的東西就是文化了。文化這事是買不回來的,是要同事真心誠意去慢慢建立起來。
一天在旺角下着滂沱大雨。我在對面馬路看着路過的人走進佐丹奴店裏拿雨傘。他們都不是顧客,店員拿雨傘出來殷切地送到他們手中。他們拿着雨傘開心離去。這剎那我知道那些店長是對的,每逢下雨送出去一兩百把雨傘,大部份都會拿回來,回來時都有幫襯,誠意是最大的回饋。看到這些情境是多大的安慰!真正好服務是金錢買不到的。善意是始料不及的好生意。
作為一個創業者,我最大的問題是做甚麼事都做不長,突然覺得做着的事情平坦了,沒有了高山峻嶺,太平坦不好走了,漸覺倦怠無聊。不是因為六四我離開佐丹奴去做傳媒,而是我早兩年已將生意完全交Peter Lau主理。他主理到今天仍興致勃勃,是我感激和安心的,雖然佐丹奴我一毛子的股份都沒有了,到底是我曾經催生的「孩子」。
但是,一個創作的人最需要的是好奇心。當一件事稔熟了沒有了多少好奇心,沒能耐捱下去,就要另覓新鮮的事物,再次激發好奇心。創作人的這種長性,注定做不成Empire Builder。我從未想過做的事業是個「擁有」,沒想過它會活多久,總之一天自己在位就要讓它活起來,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與困難迎頭相撞,總之是夠激烈夠刺激,沒一刻沉悶。但這些激動,沒有熾熱的好奇心是做不來的,到了那時候,我知難而退。讓別人接上來。沒有了好奇心,自己一定做不好,別人卻有可能做得好,就讓別人去做吧。知難而退,因此我的壞習慣沒毀了公司前途。
當我知道自己的錯誤因為已習以為常,是隱形的,連我身邊的人都習以為常了,這就最致命。我不馬上選擇退下,只會害人害己,但無可否認,退下的謙卑,最難克服的是自我。事情做老了就讓它過去,不要試圖解決過時的困難,克服的是走往將來的障礙。不為過去操心,是entrepreneurs很重要的心態。是,輸了不要想贏回來,不要報復過去,否則你不會完全自由,沒自由是做不成創業者的。你沒有過去,你只有將來,現在冒着風險,走着崎嶇,都是走往將來的路,不回頭,最後我也只有這選擇了。最後你是自由的,這樣就夠了。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