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真是個「哀悼年」,我們要同很多東西告別。不說一天一天不見了的法治、廉潔、公義、文明、民主、秩序、良知、衞生、寧靜、安全、平等……和最珍貴的自由,就是有形的、實體的、陪伴大家成長的、可以抓在手心的,都一下子失去了。
最近的惆悵,是《壹週刊》將在九月賣盤,壹仔精神和靈魂揮手作別,苟存招牌和軀殼、行屍走肉。而我們更不捨的,是《飲食男女》沒賣掉,但紙本停刊。
創刊20年的《飲食男女》,因「紙媒衰落,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宣佈於下期之後停刊,轉型數碼化。
身邊朋友大多是《飲》的擁躉,而我還有儲存的習慣。從出版至今,常有驚艷感,《飲》的圖片、美術設計水準高,內容有深度也有文化,是精緻的雜誌──但那麼優秀而用心卻敵不過科技和即食潮流,相當可惜。他們編輯部推出《二十周年珍藏版》全城限量發行1,000本,我慶幸分享到這份喜悅,「心血」原來是重甸甸的。
聯想很多很多年前的香港,沒今日的混濁、撕裂、染紅涉黑、霸權禍殃,人們會在陸羽茶室歎茶,品味骨子又優雅的「煎粉果連湯」……《飲食男女》就是這閒情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