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與傳媒茶敍時表示,本港10年後開始出現「高齡海嘯」,首要工作是落實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並指「基層勞工短缺料越趨嚴重,尤其殘疾及安老院舍,適當輸入外勞是無可避免」。
每隔一段時間,政府和商界便會聯手表演,提出輸入外勞解決問題。我認為輸入外勞是飲鴆止渴,必須先認清幾個根本問題:
1、一味製造恐慌。人口老化是全球問題,很多亞洲地區也面對此情況,所以重點不在香港的「高齡海嘯」。坦白說,不論為官者、學者或業界同工,對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早已預期,何解對相關政策有多年研究經驗的局長今天才恍然大悟,繪形繪聲高舉「高齡海嘯」這種誇張詞彙來製造公眾恐慌?除了是種「語言權術」為引入外勞鋪路之外,恐怕對解決現實問題沒有甚麼幫助。
本港勞動力錯配的關鍵,顯然是政府在施政及規劃的思維上,只以經濟發展作為主導。事實上,人口老化對社會帶來多少負擔,醫療開支需要多少,勞動生產力又減低了多少,這些本來都是有數得計。可惜港府過去一直沒有深入討論長期護理政策,以及箇中的人力規劃,到今天才「猛然醒覺」要急就章處理,並且以一種飲鴆止渴方式,表面解決問題,實際製造更多問題。
問題源自政策失誤
2、一味諉過於人。羅局長提出輸入外勞時臉不紅、耳不熱,但實情是行內基層勞工短缺的現象絕對是政府一手促成,如今卻理直氣壯諉過於人。社福界的情況與醫護界幾乎同出一轍,政府不斷對外表示關注的公營醫院人手不足問題,根本就是政策失誤所致。政府早年為了收緊公營醫療資源,不惜以肥雞餐誘使員工離開,藉此收緊人手,到今天人手不夠,又提出引入內地醫生。是次羅局長言論何其相似。歸根究柢,還是跟政府「一時一樣」的政策最有關係。
3、3D(Difficult, Dirty, Dangerous)工作有待改善。政府和僱主常常口徑一致,表示基層勞工沒有幾多人肯做3D(困難、骯髒及危險)工作。我們抱怨時,是不是應該撫心自問,為何我們不能改善3D工作的惡劣條件呢?香港安老事業的現實困局是,院舍往往花費大筆開支購買中介服務,也不願聘用人手;加上工作壓力,工時不停增加,工資水平依然未能達標,以致人才不斷流失。我認為,應先改善基層同工待遇,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好的工作環境、集體談判權可以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及尊嚴,亦是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的關鍵。
4、配合院舍修例整頓人力資源。院舍條例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修訂完成,屆時理應提高對安老從業員人手、資歷、監察的要求,外勞將更難符合要求。政府應在這修例前,大刀闊斧改善從業員的培訓、待遇及發展前景等,以保有合格又足夠的人手,配合修訂後的院舍條例,不然修例只會形同虛設。
總之,全球化的地區經濟發展,外僱人數漸減少,倚賴外勞終究並非長久之策。此外,外勞質素參差,低待遇與質素亦形成不斷的惡性循環。輸入外勞是短視的建議,就好像打一劑興奮劑,振奮一下精神,但就傷及五臟六腑。更重要的是,這只會一直推遲護老行業待遇、欠資歷認可及發展的根本問題,顯然是The solution today is a problem of tomorrow。
邵家臻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