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早產嬰兒提早出生,新生命誕生雖為父母帶來喜悅,但照顧脆弱孩子,卻是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兒科護士指出,早產嬰兒器官的功能及發育速度或較一般足月嬰兒為差,家長在日常照顧需要多下工夫,如要學習觀察及處理嬰兒肚脹、面色轉變等發病先兆,媽咪最好以母乳餵哺,可讓早產子女攝取到足夠營養,並從中吸收能夠對抗疾病的抗體。
記者:于健民
伊利沙伯醫院兒科顧問護師(新生嬰兒護理)梁瑞寬表示,在母體內少於37周就出生的嬰兒,均屬於早產,在醫院並不常見,以該院為例,每年約有300名早產嬰,佔整體約5%。
根據美國疾病防控及預防中心指引,足月出生的嬰兒,出生後6個月、12個月、24個月的平均身高中位數,分別約為65至67厘米、74至76厘米、86至87厘米;平均體重中位數則約16至17.5磅、21至23磅、26.5至28磅。梁指,一般嬰幼兒每日大約能夠增加20克至30克體重,或一星期增重約200克。但早產嬰兒往往在出生後,會因肺部、腸臟等器官問題、呼吸衰弱等,需留在溫箱較長時間,發育速度一般較正常嬰兒慢。一旦是非常早產,即在32周前出生,部份嬰兒更會因先天疾病或器官衰弱,要長時間接受治療,以免進一步拖慢身體發育。
梁稱,12個月或以下的嬰兒每天需要110千卡的熱量,以一名5公斤重的嬰兒、一日進食6餐計算,每餐進食約166毫升的奶、「糊仔」或流質食物就足夠。至於早產嬰,有研究指這些嬰兒每日應吸收最少200千卡,並且需要注意吸收礦物質、蛋白質及熱量。
宜常觀察面色 記錄狀況
要確保嬰兒能夠在出院後健康成長,梁稱,家長應要經常留意子女的身體狀況,例如面色有否突然轉青色、肚腹鼓脹等發病的可能先兆。此外,也建議要盡量餵哺母乳,因為母乳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亦有大量幫助嬰兒對抗細菌感染或過敏症的抗體。若想進一步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建議家長每天記錄子女的進食量、用餐時間、排便次數等。除此之外,也應按照衞生署建議,依時為嬰兒接種疫苗,並考慮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