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是瀕危動物。幾年前女兒學校要求每人買一本,我也有一番掙扎:上網查不就行了?最後只為顧及減少她上網時間才就範。
第一本正式英文字典在四百年前已面世,「名牌」如牛津、韋氏亦有過百年歷史,今日的網上字典,也是由這些「古典」一脈相承。受網路衝擊,有的出版商已退出市場,有的轉戰電子版;無論如何,文字用法常有演變、新字每天誕生,網上字典背後還是繼續由專業人員(lexicographer)編纂。
「Word by Word:the Secret Life of Dictionaries」澄清幾個有關字典的常見誤解,例如字典並非「正字警察」或文法捍衞者,作用不在判斷對錯,而是如實反映日常使用。舉例:中學時學前置詞,「different」之後應該用「from」,後來我發覺美國人大多說「different than」,非常礙耳,但牛津字典只把「than」列為「美國常見用法」,鄭重聲明這不是錯誤(還收錄「different to」這個「部份英國人用法」)。
語文是有機體,無論串法、文法、用法都在不停演化,字典編纂員主要工作,就是整天不停閱讀,除了書本雜誌,還有電影電視、廣告、商品包裝、外賣餐單,當然還有網絡。編纂員不必是文字學者,背景更是越雜越好,才可消化文學、流行文化、科技、外語入滲(侵?)等帶來的轉變。
每次字典改版,都要煼考大量資料,從「A」到「Z」逐字修改。最花時間的,往往不是新字或刁鑽的辟字,而是「but」、「like」、「as」這類常用字,因為越常用,有新用法的機會越高。香港幼稚園學生都懂的「run」字,牛津字典足足花了九個月更新,因為它共牽涉六百種意思和用法!諷刺的是,最花時間的字,卻最乏人問津——你能想像有人拿字典查「run」的意思嗎?
編字典可以是埋首案頭不問世事的工作,但是偶爾亦會捲入世俗紛爭。2003年韋氏字典修改「Marriage」一字,加進「包括同性關係」,引起美國一些保守人士極度不滿,認為字典支持同性婚姻,發動輿論攻勢及電郵轟炸,甚至聲言威脅有關編輯人身安全,無論韋氏如何強調字典只反映現實,不牽涉道德判斷,亦無法消解(幸好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說到底,字典出版商長年為了促銷,的確不停向消費者灌輸「權威」形象,每年隆重其事宣佈收納新詞彙,確又有令這些字「登大雅之堂」意味,難怪這悶蛋刊物也會成為意識形態爭奪戰場。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