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尊重、包容」作為活動宗旨的健球(Kin-Ball)起源於加拿大,但就融入多國文化於當中。例如根據國際規例,健球比賽語言本來是法文,後來為方便推廣和更易辨認對手,「順應民意」改以英文作賽;參賽隊伍的球衣一般為黑、灰和藍色,但為了讓色盲人士都可以參與,後來加推搶眼的桃紅色用品,充份體現「包容」精神。其口號「Omnikin」則是拉丁文,意即「全身運動」,用來形容這項手足並用的運動實不為過。
健球充氣後是一個48吋大的「巨波」,不過重量卻不足1公斤,連小學生都輕易將它打起。玩法亦相當易學:每場比賽共有3隊參賽、每隊4人,開始前會先擲骰子決定擊球隊伍,只要學識「兩招」即可落場,先是發球動作:負責發球的隊伍其中3名隊員要先單膝下跪,臀部緊貼後腳踭,上半身則貼著大腿,用手把健球高舉過頭;負責擊球的隊員就要雙手十指緊扣,朝著球的中心打出去。
不過,擊球前要先大叫「Omnikin」和其中一隊對手的球衣顏色,否則會被判作「定名失效」(Designation fault)。被點名的隊伍就要用全身任何一個部位阻止健球墮地,或直接將球接住轉守為攻,若球著地、出界、擊球距離過短等,都會視作「失誤」,另外兩隊即「有分落袋」。要羸的話,最好利用多方位作出虛攻和快速移動擊球。
最有趣健球比賽的場地大小居然是「任你劃」!健球教練葉嘉恩解釋「任劃」是因為要適應不同場地大小,「最重要係室內場,同埋係方形嘅場地」,但國際比賽的標準場地則是20米乘20米。
【六大犯規位】
‧Designation fault 定名失效
‧Missing a contact 未完全觸球
‧Ball Drop 球著地
‧Downward 下壓角度擊球
‧Too Short 擊球距離過短
‧Outbound 球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