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之戰不會上演(盧峯) - 盧峯

龍象之戰不會上演
(盧峯) - 盧峯

中印兩國在邊境(不丹附近)的軍事對峙未有紓緩迹象。前幾天解放軍發言人還說了狠話,叫印度政府及軍方不要心存僥倖,以為可呆着不走或中國軍方可欺。這位發言人自豪的警告印度軍方,「撼山易,撼解放軍難」,一派不惜一戰的姿態。
今次中印爭議的地方正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帶,那位發言人的豪言壯語顯然有針對性。不過,解放軍戰鬥力是否真的比山還難撼,不同人有不同說法。
過往解放軍介入過幾場比較大的戰爭,包括五十年代的韓戰,六十年代的中印邊境戰爭及1979年的中越戰爭。韓戰算是跟美軍打成平手,但陣亡士兵達30至50萬,是以士兵血肉阻擋美軍炮火。中印邊境戰爭算是擊退對手,但戰爭規模有限,沒有動用空軍或重型武器,算不了數。79年的中越戰爭動員數十萬解放軍開進北越,表面上打到諒山,實質上越南正規軍參與甚少,而且,解放軍在兵力火力佔優下仍傷亡慘重,打了幾個星期自行撤軍,既沒能重創越南,也救不了盟友赤柬波爾布特政權。軍事上不能說成功。
此後30多年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軍費年年大升,解放軍的戰鬥力理應大幅提升。但一支軍隊是否能戰,最重要的是實戰經驗。美軍、以色列軍隊之所以「打得」,武器固然是原因,征戰頻頻令軍官、士兵、後勤都有實戰經驗,見識過「shell shock」(戰場震撼)更是關鍵。他們臨陣時不會手足無措,後勤供應非常熟練,這方面解放軍能否做到是個最大的疑問。
中印兩國在邊境上各不相讓,但出現大規模軍事衝突的機會基本上不存在。從地緣政治上看,印度經略的是印度次大陸、印度洋地區,主要對手是巴基斯坦。而中國的對手主要是美、日,當中東海、南海的問題更是棘手,犯不着跟印度糾纏不清。
當然,近幾年印度在南海問題上更活躍,中國則搞一帶一路把影響力伸進印度洋及中亞,並進一步加強跟巴基斯坦的政經關係。但這些只是side business,不是甚麼國家核心利益,不致因此而起明顯衝突。
從爭議地區看,喜馬拉雅山區人迹罕至,戰略價值極低(遠離雙方政經重心地帶)。由於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即使利用大型運輸機也難以迅速派駐大量軍隊、軍備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若中、印兩國真的因各種政治上的誤判而走向衝突,自然環境及超級複雜的logistics程序也將大大限制衝突的規模,並很快就會因打不下去而告一段落。
西方一直以「龍象之爭」形容中印兩個亞洲大國的冒起。印度一度被西方學者看好成為優勝者。不過,以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看,印度可說被技術性擊倒,中印雙方GDP從1萬億美元對5,000億到現在11萬億對2萬多億。這場龍象之爭無疑會繼續下去,但逐鹿的地方不是喜馬拉雅山區,而是世界經濟舞台,並且不會變成「龍象之戰」。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