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香港某公立醫院急症室本月中充斥了大約120人,就算是緊急病人也要等3小時才能見醫生;相對台灣的急診室和全民健保,醫療資源充裕得羨煞許多香港人。
全民健康保險確實讓很多台灣人引以為傲,一次求診最低消費可以是台幣50元掛號費,僅約港幣13元,根本不會存在沒錢看醫生。而醫療體系發展成熟,選擇甚多,由小型診所,到地區醫院,再到區域醫院,最高至醫學中心,全部可以自由求診,差別只在於部份負擔的費用高低,以及醫療質素的不同。
所謂部份負擔,就是全民健保全數資助下,病人需要自行支付的部份費用。除了門診掛號費,藥物有部份負擔,住院亦根據病房類別及住院日數長短而定不同比率收費。要留意的是,除了每人每月必須付健保費之外,不少藥物或服務,是健保不包括而需要自費的,所以部份人還是會另購商業醫保,以補不足。
香港最常聽聞的自費藥物,主要是癌症標靶藥,但在台灣,有些自費項目例如手術後的止痛藥,竟然也要自費。一位因為癌症切除部份胃部的台灣朋友說,術後止痛藥自費台幣6000元,約港幣1500元,成份主要也是嗎啡類,不同的是,有個自控式裝置可供病人自主按鈕用藥,稱為「自控式止痛」,病人可選擇自費使用。
台灣醫院也沒有香港醫院的「阿嬸」、替無法下床的病人拿便盆或潔身,台灣護理師無法兼顧每一個病人,住院病人都必須請親人陪住、照顧,沒有親人的可以請朋友,不好意思麻煩家人朋友的、無親無故的,只能自雇私人看護,巿價大概2000台幣,約港幣500元一天、24小時,費用不便宜,而且很多香港人並不知道有這項自費負擔。
(註:楊靜告假,是日專欄暫停。)
作者:蔡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