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預測將來,計劃是展望將來,為將來作好安排的機制,我是不相信計劃的。但我卻相信做生意要為最近將來做好計劃。做計劃時把你的人才、資金和其他資源詳細檢討清楚,市場顧客目前需求的資訊搜集齊全研究妥當,都是很重要的背景知識和資訊。將來儘管計劃與現實脫節,甚至差距很大,這些背景知識和資料讓你清楚差距的資源和市場資訊是甚麼,有甚麼之前的儲備可保留和有甚麼需要補充。往往要調整和補充的不會太多,所需的變動也不大,事情便井井有條,清楚利落,你不慌不忙便適應了。
做計劃是為將來做好準備,包括我們心理和思維上的準備。是的,將來不可預測,但過去卻在延續,這些延續着的資源和資訊是我們累積的實力、關係和經驗。這樣的歷史是活的,延續着的歷史是我們試差中累積下來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站在前人肩膊上承繼的無價之寶。
但若我們把計劃當成是金科玉律就死路一條。是,正如死亡是完美的,因無人可以改善死亡。計劃當成是金科玉律,也像死亡一樣無法改善,我們就沒有了進步的可能,真是死路一條了。那些大公司像Jack Welch以前當總裁的GE通用電氣公司,年年增長料事如神,神奇到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知道他是利用GE的財務公司賬目作調整做出來的「奇蹟」。
現在很多大公司仍在做着這些「料事如神」的預測,都是財政調整的變法,不是神蹟。其實這些「料事如神」的預測出賣了一個荒唐的謬誤。如果他們公司的將來可以被預測準確,唯一的可能性是他公司的生意運作是死板而不變的,也等於這些公司並無生氣活力成長的可能。我們只能從未來的不測和無知中發現成長,既知的事實是過去了的歷史,沒有了進步和成長的可能。
但是,科技的進步卻超越了人不可預測將來的極限。智能科技(AI)大數據(Big Data)的Deep Learning,可利用億億萬萬我們生活互動的數據,從不同層次的分析預測到個人的需要和取向。例如,它可以預測哪一個人可能是恐怖分子,或哪一個人快會患上抑鬱症。只要利用他的生活資料和數據,與人互動的對話,接觸過的資料和到過的地方等等,加上類似他一樣千千萬萬的人生活模式的資訊便可分析出來。從AI科技的預測能力推進,我們或可前瞻將來某些社會事物的改變。
好,就讓我從我工作的傳媒做一個educated預測。我認為將來每一個傳媒的平台背後都需要有智能機器的預測能量支持運作。將來的廣告不會像今天以記憶為效益的廣告。今天手機世界資訊爆棚,以recall作為效益的廣告將逐漸失效,取而代之是預測你將需求的貨品廣告。例如,你的雪櫃舊了,找了人修理過仍冷度不足,這幾天正想換部新的。突然手機push出現一個雪櫃的廣告,講出這雪櫃的好處正好針對你的雪櫃出現過的問題。你看了有興趣,用手指在螢幕上按幾下購買了,雪櫃按時送到。這樣的廣告既方便,效益比現時的recall廣告大得多了,傳媒賺的廣告收入更不可同日而語。智能科技將大大提高傳媒的價值。是的,現在傳媒風聲鶴唳,只要我們努力渡過現在的困境,將來會是流金歲月無限好!
我現在吃藥時無論我的血糖指數多少,早晚吃着固定分量的藥物顯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將來我手腕上的腕環會測量到我的體質和血糖,透過手機連線智能機器分析告訴每次該吃多少份量藥物最有效,治療會有效多了。透過我們的體質、飲食習慣、睡眠、運動、生活習慣,加上有同樣症狀、年紀和生活模式的千千萬萬人的驗證和資料,智能機器會預測到我是否一兩年內會患上癌症、中風、心臟病等等症狀,讓我提早預防和治療。當病症仍在發展未然中治療,方法會是最簡單、最有效和費用最少,我們身體受害的程度也最少。明天會更幸福,因為我們會更健康!
現代經濟學有個極大的不足之處,那就是重量而不重質。社會進步,服務業扮演的經濟角色越來越大,以致憑重量不重質方式計算出的經濟產值(GDP)越來越低估文明進步的真正效益。
服務的要義是既快捷方便兼且妥當,這些都是質的效益而非現代經濟學斤斤計較的量。例如一個人的收入,現代經濟學只會將金錢收入量化為功利(utility),卻量度不到金錢收入賦予的情性感受收益(emotional income)。參與經濟活動的目的從來都是追求由金錢衍生的快樂而非金錢本身,快樂與否是主觀感受,難以客觀量度,故此經濟數據不能確切反映快樂的價值。
現代經濟學以量蓋質的先天不足是有後果的。無法確切量度快樂,因而無從知道政策是否造福人群。這個先天不足的後果是導致錯誤投放資源形成浪費。
可是有了智能科技大數據的幫助,透過Deep Learning的分析,可以知道一個人是否患了抑鬱症,往下去應該可以量度到人是否快樂,進而掌握甚麼可以替人帶來快樂、甚麼令人不快樂。
當我們可以客觀量度人們生活感受的質素(emotional life),便可以確切量度服務的真正經濟價值,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資源,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讓大家活得更快樂,將人間拉得更近天堂!
政府制定的法例(regulation)猶如計劃,是為保障將來發生的事情做安排,是一個預測的機制。不用說預測將來多數失敗,因此法例往往失敗和造成始料不及的惡果。而且政府的法例更甚於稅制,因為它衍生的額外費用你無法知道,猶如無法知道稅率的稅制。以最近美國選上特朗普當總統,他說要削減法例(deregulation),美國的股市馬上蒸蒸日上,經濟前景也積極明朗起來,法例有多可怕不言而喻了!智能科技大數據Deep Learning的發展下,我們很快不用恐懼法例的惡果了。
如果智能科技可以預測一個人身體的症狀,一個經濟和社會體系猶如人的身體,它們的症狀同樣可以透過大數據Deep Learning的分析預測到。當我們可以預測金融風暴、經濟衰退或社會危機,我們可以預先安排解決的方法處理仍在發展於未然中的困難,需要的是solution to problem而不再是假裝有預測能力的法例了。智能科技的預測的能量消除了法例必要,也等於解除了政府權力過大的專橫,這將會是人類文明的大救星!Aleluya!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