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債券通本月初開通,境外投資者的開戶操作較原有渠道直接快捷,新平台亦容許客戶可選擇以境內人民幣在岸價,或境外離岸價兌換結算。滙豐亞太區聯席主管陳紹宗表示,銀行及監管當局必然審慎把關,不認為會因此引發套戥空間。
盼技術障礙半年解決
他說參照滬港通等經驗,債券通目前尚待掃除的技術障礙,包括釐清徵稅處理、歐盟對認可基金參與的事先批核、外滙對沖相關協議準備等,最樂觀估計,「期望3至6個月內可解決」。
至於歐美投資者及國際大型基金,甚為關切的貨銀兩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DVP)風險保障,因現時國債主要託管清算平台──中央國債登記結算仍未做到,他坦言較難推算需時多久理順,而這些關卡何時放行,與內地債市獲准納入主要國際債券指數,亦互為關連。
按規定,屬歐盟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UCITS)下的基金產品,需先獲相關監管當局(如盧森堡及愛爾蘭)批准,基金經理方可代客涉足新市場,過去滬港通深港通亦如是。
債券通首天錄得70.5億元人民幣成交額,惟之後交易規模,內地未有公佈。
作為14間境外結算行之一的滙豐,其資本市場人民幣業務發展環球主管何嘉儀說,投資者對新平台感興趣,過去數周成交額一直表現穩定,以二手市場交易為主,投資者多聚焦3、5年期國債,但鑑於銀行與投資者進行場外衍生產品交易時,簽訂國際協議ISDA準備需時,故暫時債券通絕大部份客戶,採取離岸價兌換居多。
陳紹宗謂,從利率變動方向的一致性看,債券通客戶選用在岸價市場對沖,風險管理更佳,像今年初,離岸市場息率曾經飆升,惟境內息率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