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開始,導演老蘭(Christopher Nolan)成為「神」,從此他每有新作,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位影評人臉友挑《鄧寇克大行動》毛病,我雖不盡同意,但口味是私人事,意見相左很平常,詎料「老蘭粉」竟群起攻之。當然,圍攻光明頂的義士,決不代表所有粉絲,比如我,自《凶心人》年代已入教,卻絕無興趣為教主搖旗吶喊。塵世間很多爭論,說穿了不過一場誤會,大家自說自話而已。
平心而論,老蘭運用後現代敍事、閃回,手法並無創新,反而為了遷就主流片觀眾,畫公仔畫出腸,大幅簡化故事的迷宮結構,這方面你只要拿阿倫雷奈《去年在馬倫巴》一比,立即便看出高下。我喜歡老蘭,與其說是欣賞電影,倒不如說是在世界觀、人生觀上,跟他臭味相投。看老蘭電影而只是傾倒於神轉折的劇情,或像芳鄰邁克譽為「惡之華」的神童所說,旨在「四維感受身在現場的模擬戰爭」,固然無可厚非,但這樣看老蘭,不免有點買櫝還珠。
2006年上映的《死亡魔法》(The Prestige),是老蘭迄今佈局最周密、寓意最飽滿的電影,既包含老蘭所有招牌元素,更是他藝術創作的夫子自道,還有百年一遇的夢幻選角(David Bowie演神人Nikola Tesla!),如此佳作,當年上畫竟寂寂無聞,大概因為導演尚未升仙,可見虛名多麼重要。然而電影要戳穿的,正是虛名:戲名「Prestige」不是指我們常用的「威望、榮耀」,而是指「戲法幻象」(這也是「Prestige」的拉丁文字源「Praestigium」本義),對,「出名」跟「行騙」從來是形影不離的。電影中不少對白均意味深長,比如「你想找秘密,但不會找到,因為你根本什麼也沒看,你不想知道,只想被愚弄」,我們的確寧可接受邪惡,也不會拒絕幻覺。老蘭電影可講千言萬語,這裏就以一句黑暗的箴言作結:在每個萬眾歡呼的戲法背後,總有一隻暗中慘死的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