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保人士Martin Williams上周六在長洲拍攝到多張紅潮相片。他指過往雖曾見過紅潮,但首次在盛夏見到大範圍紅潮,認為情況嚴重,又估計與早前的暴雨有關,將有機污染物全部沖到近海水域。漁護署證實自上周四起包括大嶼山、長洲及南丫島等南面廣泛水域出現紅潮,已提醒養殖區漁戶注意。
漁護署:沒魚類死亡報告
漁農自然護理署指,自上周四起,本港南面廣泛水域,包括東博寮海峽、西博寮海峽、大嶼山、長洲及南丫島附近水域出現紅潮,並且指出上述地區的紅潮常見於本港水域,不含毒素,其間亦沒有收到相關魚類死亡報告。
但署方指紅潮至今仍然持續,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並已提醒馬灣、長沙灣、蘆荻灣、索罟灣及蒲台魚類養殖區漁戶,適時為魚排增氧。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指是次不是大型紅潮爆發,「(大型紅潮)唔應該只係得氣泡,而周邊嘅水仲係咁藍綠色,應該四周圍嘅海會出現一片紅色」。他解釋,海洋中存在引起紅潮的浮藻屬正常,「加上上星期係『死流』,即係水流動量低,早幾日海水水溫咁高,喺適當嘅溫度之下,水藻有機會生得快」。
程詩灝續稱,海洋內的紅潮具規律,會隨水流以數米的速度漂浮,他預料紅潮會在海水流動恢復後被海水衝散,而發現紅潮地方屬海域範圍,海水、魚類均不斷流動,料不會令大批魚類因缺氧而死。惟他亦提醒紅潮會令人出現皮膚、眼睛過敏,促市民游水時注意海面情況。
■記者譚靜雯、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