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叔逝世】
【本報訊】「新界王」劉皇發在新界原居民心目中地位崇高,因其致力維護原居民權益,當年草擬《基本法》時,他便成功爭取把原居民權益寫入《基本法》第40條,令丁權維持50年不變,但丁屋政策其後卻衍生「套丁」等問題,並引發原居民特權的爭議。近年劉居中斡旋菜園村搬遷風波並成功拆彈,為紓解城鄉矛盾建功。
記者:譚靜雯
在屯門土生土長的劉皇發踏入政壇開始,便成為新界原居民的代表和領袖。他回歸前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港方委員時,成功爭取把「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納入成為《基本法》第40條,讓「丁權」順利過渡至1997年後,前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曾笑言,「《基本法》40條等於劉皇發,劉皇發等於《基本法》40條。」
兩年前劉皇發退任鄉議局主席時,執委會更送上「功高譽隆」的牌匾,感謝他多年來為原居民的貢獻,跟劉皇發相識多年的上水鄉事委員會主席侯志強讚揚發叔一生盡力為新界人發聲,最欣賞他敢於在《基本法》起草時為新界人力爭合理傳統權益。
衍生僭建套丁引發訴訟
丁權問題獲新界人讚賞,卻衍生不少問題,如丁屋政策流弊多,僭建問題難解,更有套丁情況並引發訴訟。2012年6月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提出終止新界丁屋政策,建議2047年丁權末日,與鄉事派關係緊張,但她競選特首時已改口稱有關問題不可簡單處理。
與發叔相識逾30年的前立法會議員李永達稱,雖然在丁權問題上與對方意見不一,但站在新界原居民立場,發叔顯然是新界人的英雄,「交足功課」維護新界原居民權益,「丁權、丁屋政策,呢十幾廿年好多丁權爭議,佢都頂得住」。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原意為改善鄉村環境的丁屋政策已走樣,因近年丁屋商品化「變咗套丁」,又稱近年新落成的丁屋逾半已申請轉讓,「唔再係自住原則,違反政策原意」,淪為男性原居民的特權。
丁權問題觸發爭議,但發叔在菜園村遷村風波則厥功至偉。2009年政府為興建高鐵香港段,強拆石崗菜園村,村民誓死護村,要求「不遷不拆」,發叔當時協助政府與堅持不遷不拆的菜園村村民斡旋,最終為村民覓得新村,成功拆彈,菜園村居民曾於2011年到訪鄉議局,向劉皇發送上「恩重如山」的牌匾。
龍鼓灘村民讚有情有義
當年有份協助菜園村村民的立會議員朱凱廸指,發叔在菜園村問題上親力親為,他多次應邀與發叔舉行早餐會,形容對方是很會用影響力玩政治的鄉事領袖,有問題即時打電話解決,指發叔這種風格要有很強大的意志,今時今日看不見有類似人物有他這種摸底、擺平的風格。
劉皇發深得龍鼓灘村村民敬重。龍鼓灘村司理劉先生指,發叔一直為新界圍村事宜盡心盡力,其逝世是全新界人的損失。「佢對龍鼓灘村有情有義」,在身體開始變差前每年必定出席村內拜太公儀式。當任何一個村民有問題時,他都會盡量幫忙,甚至自掏腰包解決村內問題,是龍鼓灘村的精神領袖。該村將以兩隻白麒麟的最高榮譽恭送劉皇發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