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北區民政事務處去年在荔枝窩興建白花魚藤步道,工程安裝的巨型石屎墩切斷樹根,涉破壞全港最大的銀葉樹林。環保團體長春社指,有關地段位處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是核心的保育地帶,批評漁護署把關不力。漁護署指承建商施工時傷害部份銀葉樹的根部,已叫停工程。
記者:潘柏林
漁護署2003年曾在荔枝窩銀葉樹林和白花魚藤林興建一條木製步道,但遊人往往不守規則,坐在白花魚藤上。2010年步道因損毀而關閉。到2013年港府推出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每區區議會有1億元推動項目。北區區議會通過「粉嶺及沙頭角之行山設施增建及改善工程」,其中一項在荔枝窩設立白花魚藤觀賞區,興建石屎橋墩步道,以木鋪設橋面和欄杆,造價360萬元。
切斷樹根影響樹木吸水
長春社近日到場視察,發現工程人員挖起泥土安放石屎橋墩,周邊銀葉樹根部被切斷。記者上周五到場,工程以綠色圍板圍封,在石屎橋墩周邊的樹枝有被斬斷痕迹、橋墩附近亦見被斬斷的枝葉,有紅樹更被壓倒。在荔枝窩行山的陳先生指,興建步道大前提是不應過份影響生態,部門應平衡自然環境和遊人參觀需要。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步道位於船灣郊野公園、部份毗鄰荔枝窩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印洲塘海岸公園,當地的銀葉樹林和白花魚藤林是全港最大和最古老,應屬核心保育地帶。他質疑漁護署為何不反對工程,現時石屎橋墩壓實土壤,影響疏水,工程又涉切斷樹根,影響樹木吸水,「如果郊野公園都做咁離譜工程,我擔心日後政府話提升康樂價值、教育價值,(新建)設施對環境有幾大傷害」?
漁護署承認,承建商施工時傷害部份銀葉樹的根部、部份建築物料未有妥善存放,已即時暫停有關工程,並與北區民政事務署商討緩解措施,包括馬上清理工地的建築物料及妥善處理受傷的樹木根部。署方會研究在當地補種紅樹品種,以緩解工程影響。署方解釋步道選線及設計避免砍伐樹木、盡量減少挖掘泥土,惟無可避免地要修剪部份紅樹枝條。
漁護署指步道能讓市民近距離欣賞白花魚藤及紅樹林泥灘生態,新步道兩邊亦會安裝欄杆,避免遊人進入泥灘範圍,影響自然環境,故不反對工程。署方已建議將大部份擬議建於銀葉樹林及接近白花魚藤步道的走線刪除,只保留現時約70米。北區民政事務處解釋,採用石屎墩因為步道基座的底部長時間潮濕,主體結構須帶一定重量,以確保步道安全,不會輕易移位崩塌,並可抵受長年侵蝕。工程進行期間,任何植物修剪的工作均先徵得項目園林專家的意見及其同意方才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