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的虛招實招(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中美貿易的虛招實招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上周美中兩國在華府舉行全面經濟對話,雙方仍舊各說各話,美國代表財政部長姆欽強調,中國的金融業應引入海外參與者,有助於中國經濟更有效的資源配置;中國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則強調,美國不該以安全理由限制對中國出口,若管制程度下降便可縮減逆差。會後雙方取消記者會,美國官方僅發表繼續共同合作聲明、中國官媒則以百日計劃取得積極成果帶過,不少論者更認為美中走到蜜月盡頭。
這樣的觀點並不夠精準。要知道,美中還沒有真正攤牌的打算。自從特習會以來雙方就不斷的用虛招過招,即是所謂的百日計劃。雙方都心知肚明,提出此計劃糾正美中貿易失衡,無異是泥牛入海。以液態天然氣為例,至今年6月中國約從美國進口了40萬噸、價值僅約1.6億美元。事實上,即便沒有特朗普政府的推波,中國本身的需求也會助瀾。因為在2016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就屬美國成長最快,進口數量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217%。
面對多達三千億美元的巨額貿易赤字,美國若想扭轉,毫無疑問會採用匯率調整的貨幣政策,這點在上世紀屢試不爽。從六十年代的纖維和鋼鐵、七十年代的汽車、八十年代的半導體等,美國都曾嘗試以關稅、配額等手段限制入口。到了九十年代美國常規貿易赤字達到5%,約佔GDP的1%,華府刻意忽視產業競爭力衰退的事實,歸咎於貨幣估值過高。
但自由主義成為主流、各國締成WTO,無法輕易再用老方法影響貿易,美國決定以貨幣戰解決問題。如1995年美國強加給日本高估五成以上的匯率,導致日本企業壓低工資增長,也是讓日本陷入通縮陷阱的主因之一。日本的慘痛經驗,世界都看在眼裏,北京絕不會重蹈覆轍。
美中兩國若真掀起貨幣戰,其本質並非單純的貿易平衡,而是針對美元霸權地位的大博弈。這同時牽涉到雙方的國內政治、跨國企業的佈局、各國經濟互賴的程度,以及世界金融局勢等,複雜性無與倫比。美國與主要大國仍在維持脆弱的貨幣平衡,但大國多對美元特權不滿,特別是中國,如人行行長周小川曾倡議以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做為超主權儲備貨幣,取代美元。
目前看來,華府尚未決定發動貨幣戰。因為在未來數月,美國仍想用朝鮮綁貿易,把中國作為朝核失控的卸責藉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務部正在以國安為由展開調查,不久後可能會針對進口鋼鐵製品開刀,這就代表特朗普政府只是想藉特定產業搪塞國內利益團體與選民。如今正值美國在霸權與孤立間搖擺不定,若再與眾大國齟齬,非但未必能起作用,反倒會加劇國際秩序傾頹與領導易位。因此,未來華府料將採取個別擊破的策略,首當其衝者便是傾銷最嚴重的中國,而北京會否報復、報復的程度又到哪裏,則是下階段觀察重點。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