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食」攝影展 拍下長者輪候剩菜悲歌

「為食」攝影展 拍下長者輪候剩菜悲歌

【本報訊】9位長者,平均年齡70歲,年輕時為兩餐、養家育兒,勞碌半生;老來也要為兩餐,街市剩菜、免費熱飯或梅菜腐乳當一餐,但求慳錢,安撫晚年徬徨。這班「為食」長者,近月學識「相機食先」,拍下數百張照片結集成人生首場攝影展,沒有華麗盛宴,餐桌盡是回收剩食,就是他們窮一生的搵食寫照。
64歲小琼是最年輕的「為食」長者,每周總有一晚到天橋底輪候免費飯盒。鏡頭裏的一窩粥,就是把熱飯加水煮成,她笑說像昔日捱窮的番薯葉稀飯,也看似豬餿,「可以充飢到一日兩餐」。她最滿意的「食照」是回收得來的剩菜,「好多有心人去攞菜、捐菜,咁辛苦都肯做,天氣又熱,為我哋冇得食嘅着想」。

「慳得一蚊得一蚊」

每逢周一至周六晚近8時,石硤尾邨19座平台忽然熱鬧。「派啦喂!1047、1016……」,84歲義工「阿爺」從紙箱抽出會員證叫喊,約40名長者每人手挽環保袋和食物盒,按號碼先後領取免費剩食。這夜每人獲發一杓荔枝、一個麵包,還有一籃蔬果,芥蘭、青瓜配蘋果;或是苦瓜、菜心搭芒果,各有不同。
「慳得一蚊得一蚊,係咪先?」吃剩菜,78歲帶姐說沒所謂,最重要省下買菜錢,「儲儲埋埋就夠買啲魚、買啲肉食囉」。也非全是「賣剩菜」,街市生果檔東主劉女士捐贈的荔枝多汁肉厚,還有消暑小西瓜,「我唔會捐爛嘢㗎,捐出去幫到有需要嘅人,咪聽日辛苦啲再搏過」。豆品店老闆蔡先生也說,「以前倒咗(豆花)就嘥,捐咗佢幫到老友記,大家開心」。
本港每天產生約3,640公噸廚餘,民社服務中心6年前開始推行「糧友行動」,回收街市、連鎖麵包店等賣剩或快過期的食物,經挑選整理後,再分予有需要人士。項目主任黎妙玲說,食物回收背後,除了減廢,更反映貧窮問題。曾有長者跟她說,省吃慳錢是為了看病,「希望自己生存多幾年,可以享多幾年福,因為以前捱得太辛苦」。
75歲的冬梅是取剩菜常客,多病痛常求診,「睇次醫生都幾百蚊」,一年過半已用光2,000元醫療券,惟有縮減食物開支,補貼醫藥費。黎妙玲說,香港社會一直有窮人,以前仍可靠打三份工養妻活兒,上一代的長者就是這樣刻苦,只是活到今天,眼見下一代的困局已無望打破,寧願自己搵食,應付生活,「因為擔心自己成為子女嘅負擔」。
近月小琼、帶姐和冬梅連同另外6名長者,親自操刀,拍攝數百張「食照」,並結集成人生首場攝影展。鏡頭下的銀魚乾青菜、椰菜撈飯、梅菜腐乳,還有每天輪候領取的回收剩菜,就是他們的晚年生活。攝影展主題是「為食」,有兩重意思。黎妙玲說,長者年輕時拼搏工作為養家,「好辛苦咁搵食」;步入晚年仍需搵食,卻要依靠食物援助,「係另一個方式搵食」。 
■記者王家文

糧友行動於多區街市收集商販捐出的剩菜,為地球減廢,也助基層紓困。受訪者提供圖片

帶姐不介意領取剩菜,因可省錢用來買活魚和新鮮肉。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