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伯伯見證鐘錶業興衰中環街市倒數「無人送鐘先慘」

89歲伯伯見證鐘錶業興衰
中環街市倒數「無人送鐘先慘」

【本報訊】空置14年的中環街市即將重建,圍封多年的歷史建築將換上新裝,亦標誌着街市8間小店大限已到。經營23年鐘錶店「開心公司」外表如雜架攤,玻璃門後卻藏着位隱世鐘錶達人、年近9旬的容伯。他修理機械鐘、石英鐘樣樣皆能,連200萬元的大鐘亦難不倒他,更見證鐘錶業興衰。暫別街坊在即,容伯卻不言退,期望重返街市復業,「希望做到90幾歲」。
記者:鍾雅宜

容伯經營23年的鐘錶店放滿舊式鐘,如同一所博物館。馬泉崇攝

全店最古老的鐘是容伯在本港首間美領館拆卸時拾回來。

水車鐘如水車般運轉,每分鐘會跌下一粒鐵珠。

地政總署早前向8間中環購物廊店舖發「最後通牒」,要求商戶於本月27日遷出。開心公司老闆、89歲的容始開店23年,走進該店如進入時空異域,過百個機械鐘在你面前滴答走動,發出叮叮噹噹報時聲,它們既是商品,亦是容伯心頭好。他介紹道:「呢款叫五音鐘,15分鐘響一次,係西敏寺嘅音樂,有成20、30年歷史,賣4,000、5,000蚊。」熟悉的鐘聲引發記者童年回憶,像久違了的下課鐘聲。
不少機械鐘令人大開眼界,其中一個「滾鐘」不用上鏈,放在斜道上方,靠滾下動力推進,每日重新將鐘放在斜道上方便能運行。容伯說,北京故宮內亦有同類的鐘,技術於清朝時由德國傳入中國;另一個「水車鐘」則每分鐘會跌下一粒鐵珠,就如水車般運轉。亦有完全不用上鏈的機械鐘,靠早晚溫差推動運行,價值十多萬元,屬非賣品。最老古可數於本港首間美國領事館拆卸時拾來的老鐘,估計有60多年歷史。
容伯是賣鐘商人,亦是鐘錶醫生,在他手上的老鐘幾乎都能「起死回生」。他憶述94年與拍檔開店時曾風光一時,「嗰時萬幾蚊一個德國鐘、十萬蚊一支高級墨水筆都有人買,有客人每個月買兩萬蚊雪茄」。拍檔退休後他專門售鐘,但市場式微,至近年不少風水師傅建議客人在家放置機械鐘才令生意好轉。

近九旬不言退 盼他日重返

他修鐘手藝則越來越搶手,「𠵱家冇乜人整鐘,我電鐘、石英鐘、機械鐘都識整,可以話99%嘅鐘都整到」。上門修鐘收費至少3千元,但他不愁無生意,「有豪宅單位年年搵司機車我同佢保養個鐘,佢個鐘成200萬」。為修鐘他不惜長途跋涉,曾替客人將水車鐘送往內地原廠修理,花兩年半才修好。
容伯修鐘多年,曾見過有豪宅放置寫上「恒基兆業李兆基敬贈」的大鐘,原來買豪宅會送大鐘,他笑言:「人哋話送鐘唔吉利,其實無人送鐘先慘,我都希望多幾個人送鐘畀我。」他亦懂修理收音機、相機,連汽車都「試過成架拆晒嚟整」。
修鐘手藝僅傳予兒子,但兒子工作太忙難繼承該店,容伯希望8個孫兒有一人肯學,「我最多做多幾年,如果無孫肯學就可能就失傳」。結業在即,他不捨熟客,暫遷往德輔道西的店舖,最希望活化後重返中環街市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