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的主題是旅遊。中國歷代有許多遊記,學優良的中文,讀遊記開始最好。
「赤壁賦」、「岳陽樓記」,都是由遊一地始,所見、所思、所感。旅行的見聞,謹是記述,可以增長知識,但旅行的史地知識,沒有個人觀點。蘇東坡的赤壁、范仲淹的岳陽樓、杜甫的錦江、夔州、武侯廟,一處地方,因為一位獨特的旅行家,賦與了生命,這才是千萬大媽型的消費遊客,與一名真正的旅行家的分別。
當然,中國的遊記風格不同,看到一千年前的作者性格。譬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一開頭: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此一遊記的開局,與歐陽修的醉翁亭開頭比較:「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中國的文人有很重的Ego,明明是遊記,總要突出自己。這兩篇遊記也一樣,但是柳作一開頭,幾句有點嚕囌,講自己落難而以帶罪之身貶謫,一腔委屈,溢言於表,帶着一點包袱,西山風景,用來減鬱療傷。
歐陽修的遊記不同,開門見山,寫景由遠及近,由大至小,層層推進,鏡鏡聚焦:「環滁皆山也」,僅五字而重千鈞,然後引導讀者的視覺,一步步點出作者躊躇志滿的喜樂之情。
柳宗元旅行,心情不好,山水風景替他解憂。歐陽修旅行,心情大佳,而且移景拆局,最後自鳴得意,讓你知道,我在此處品題了一座亭子:「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柳宗元一開頭就是「我」,歐陽修的那個「我」,留在最後。如同吃水果:現代西方人喜將蔬果沙拉,當做第一道菜;中國人將水果,一席留待最後吃。
這兩位知識份子,都是很有情趣的人,千年之後,讀到他們的遊記,教人恨不得回去他們的時代,都想為他們伴遊,一以分憂,一與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