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蘭(Christopher Nolan)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我早就翹首以待,因為他最擅長拍的是「解謎片」,利用錯綜複雜的時間線、半真半假的敍事者,一層套一層,交織出曲折離奇的故事,但「鄧寇克大撤退」是載於史冊,人所共知的大事,總不能把它拍成一場夢吧,所以我實在很好奇,老蘭到底會怎樣詮釋這件史實。劇本極度保密,公映前沒外人知道故事,入場前我不禁幻想:可能像大衛連治的《穆赫蘭道》,主角一開始已戰死沙場,但不為意自己死了,整部戲呈現的,就是他瀕死時的幻覺,又或者老蘭會循例誤導觀眾,先令你以為主角是逃亡的英兵,最後一刻才來個神轉折,揭露他原來是德國間諜。但無論哪個拍法,都隱隱透出伏味。
看完電影,我總算舒了一口氣,老蘭畢竟是聰明人,他找到一個既能保持風格,又不至於惡搞自己的拍法,只是要付出代價。以荷里活大片論,《鄧寇克大行動》是中上之作,劇情尚算緊湊,畫面可觀──70mm IMAX版本的觀感應該最好,但香港看不到──而Hans Zimmer的配樂,秒錶聲滴答滴答響個不休,也能營造不錯的懸疑和壓迫感。但相較老蘭的前作,此片實在沒有驚喜,只能說它別樹一幟,或其志可嘉。
不少影評稱讚《鄧寇克大行動》是一流戰爭片,似乎有點捉錯用神,因為連導演本人也不大覺得這是戰爭片。在法國雜誌《Première》四月號的訪問中,老蘭明確表示:「電影拍的,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生死未卜的求存過程。我希望身歷其境,找到那種透不過氣的現場感,以求呈現那些士兵的經歷。」這是老蘭的動機,從這角度看,他是成功的。一開場,觀眾便跟角色一樣,被狠狠擲進1940年那個既荒涼又荒誕的戰場,主角逃到海灘,一行行士兵有條不紊地排成隊伍,人人靜悄悄的,只是漫無目的等待。這樣的秩序和寧靜,還有藍天白雲,跟剛才主角死裏逃生,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出一種可怕的疏離感,不像現實,反而如在夢中。2007年英國片《愛.誘.罪》(Atonement)也有一個長鏡頭拍鄧寇克,處處人聲鼎沸,似乎寫實得多,但我翻查一些歷史圖片,發現當年英兵的確井然有序排隊,跟老蘭拍的一模一樣。老蘭在訪談中說,整部片的構思,源自一幅令他震驚的圖片:無數士兵在1公里長、2.5米闊的海堤上等待。他認為這圖像有強大的寓意,一看便令他着迷。什麼寓意呢?我代入老蘭的角度,認為那應該代表沒出路的等待,而等待者卻一直以為有出路。
老蘭的電影──可以用《死亡魔法》幾句對白概括──就像表演魔術:先給觀眾看一件普通的東西,然後把它變走,但最精采也最艱難的一步,就是把它變回來。要說《鄧寇克大行動》有什麼不足,就是戰爭被導演變走後,它並未以出人意表的方式重現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