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舢舨女孩 難忘長情本地客

大澳舢舨女孩 難忘長情本地客

「大澳街坊都識我,所謂『結得街坊緣,值得家人也』。」撐足大澳半世紀的艇女--91歲的周買女可謂大澳之寶,每次「出巡」,街坊都親切打招呼,士多、街市檔主都將食物塞到她手中:「我唔要免費,你最多收我平啲!公公道道,世界公道。」十二歲開始搖艇,搖到七十歲才退休,這位退休艇女仍傲氣十足,說起她與大澳的身世。
記者:蘇汝卿 攝影:彭志行 剪接:魏利民

舢舨女孩--「我自己養自己!」
「雖然我唔識字,但我頭腦靈活,多多聲!」精靈鬼馬,人見人愛,其實周婆婆有一段坎坷的身世:「那時被賣來大澳就慘,我只有一歲多,賣身葬母。後母刻薄,天天又打又罵。你不工作,連飯也不給吃,所以就叫『買女』。」後母兇惡,更一心想迫周買女賣身做妓女,「我睬佢都傻!我有自由權。」於是,這個烈女拿起一頂竹帽、一支擼,在香港各處搖艇。
「嗰陣冇車冇路,載本地人。」七十年代以前,艇仔是大澳主要交通工具。「好多水上人女仔都唔識游水,佢地阿媽覺得濕身唔好睇,我就自學!」每天與海洋打交道當然危險,周婆婆指最遠要搖艇到赤灣、馬灣:「兩日一夜,由清早起床開始,一直撐到第二天清早,叫做一個對時。」後來羗山道、嶼南道、青馬大橋相繼開通,打通市區與大澳陸路,大澳旅遊業亦愈來愈蓬勃。

大澳導遊--「講野要順口,銀紙要到手」
「Welcome to香港威尼斯Tai O!我搖人遊覽。」由載本地人到七十年代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水鄉、棚屋成了大澳獨特風景。半小時一轉,每天七八轉,本地人一位三元,外國人貴一點;自學英文的周婆婆也會跟客人講價:「我說『ten
dollar 』,他說『five dollar』不就是五元,我就不理他!」寸步不讓,周婆婆笑言有原因:「鬼佬大大份,我又要用力牽住,少點力也拖不到他們出船。」而周婆婆更充當導遊,一邊撐一邊介紹棚屋、古廟歷史:「他們一邊聽,一邊寫筆記。」
常在船上替旅客拍照,周婆婆練得一手好攝功:「緊係要一take過,我仲要做生意!」而自己也成為被「集郵」的舢舨女孩。那時舢舨是香港商標:旅遊局和不少國際航空公司的海報、廣告片都見香港舢舨女孩。周婆婆記得六十歲,第一次被相中:「是一間航空公司,話一千元拍我搖艇,15分鐘就拍完,導演話『very
good!』。」

橫水渡集體回憶--「遊客好錫我」
橫水渡曾是大澳地標,本地人每天來往街市都必須靠艇婆人手拉繩過河,自從1996年建了大澳涌行人橋,已不再需要橫水渡,而觀光艇如今都變成摩打船,「那時我都七十,船也爛了,就不做。」退休廿年的周婆婆,保藏了一本相簿,是旅客寄來的合照,幾十年仍未褪色:「那些遊客小姐很疼我,有時會探望我,打電話來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