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香港人買樓都是堅離地的事。」土木工程測量師張順光,看着眼前花花綠綠的陳年售樓書說,停頓了半晌再加了註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環一層樓只賣5萬元,打工仔一個月搵100元,年薪1,200元,你可以計算一下,都是難應付的。但當年若慢慢儲蓄,也有機會擁有自己層樓,現在上車門檻之高,不能也。」
香港樓價冠絕全球,樓奴故事也悲壯過人。張順光幾年前在懷舊店被一本手繪售樓書吸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索性出版《有瓦遮頭》新書,從樓書中解讀香港地產光怪陸離的奇情風景,收集樓奴為有瓦遮頭營營役役的故事,在「奇則」中見奇蹟。
滄海桑田,擁抱磚頭,香港人灑盡熱血,從來有樓有高潮。
提起張順光,自然想起電車和馬票。身為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的他,滿屋都是老香港的紙品收藏,郵票、車票到明信片等,他醉心從舊物中看香港人文、地貌、風景及建築的轉變,追溯回憶的前世今生。幾年前在懷舊店收藏了一本畫上電車的售樓書,從此毒癮更深。
「這本啟發我的樓書,湊巧叫啓發大廈。」1963年位於上環的「新樓」,畫了上環的海景,凸顯附近全是舊式唐樓。從中見到當年的干諾道西就在海旁,電車仍是沿海而走,沿岸還有多個私人碼頭,方便起卸貨物並運往海邊的貨倉。
在未有街道指南和google map的年代,張順光透過研究這些樓書,看香港的地理歷史。
銅鑼灣有運河 堅拿道有「渠」
看到1964年銅鑼灣新豪大廈售樓書封面畫了艘帆船,我譏笑它違反當下商品說明條例,張順光反來恥笑我少年太年輕,今天的告士打道貼近維園,確有一條運河。
「六十年代的銅鑼灣還有各式工廠如糖廠,牛奶公司便曾於銅鑼灣設有許多冰廠,舊時百德新街與維園之間真是有條河用來運冰,後來才惹來開發商置地垂涎,收購牛奶公司並進行地產發展。」
張順光娓娓道來,當年的堅拿道(Canal Road)真的是一條Canal(渠)。那時尚未興建海底隧道和香港仔隧道,也就沒有連接兩者的堅拿道天橋。1964年香島大廈售樓書就畫得清清楚楚,消防局位置仍在,旁邊就是明渠。
「1960年香港人口只有300萬,街道較乾淨,海岸線也沒有摩天大廈,空氣較流通,其時還未有高樓大廈遮蔽,滿目都是原始山景,香港與九龍還能互相隔岸眺望。」
張順光明言,窮街陋巷都有它的特色,例如筲箕灣、灣仔甚至堅尼地城。「我是專業測量師,日日接觸建築行業,終於找到收藏門類與我大半生的專業息息相關,很有親切感。」他興奮地如數家珍,指最吸引是昔日樓書都附上周邊環境的插圖,讓他像時光倒流漫遊當年香港。
1980年起,張順光開展其收藏生涯,對紙品的偏好來自其易攜性,容易與人分享。頻密走訪懷舊店與摩羅街,是張順光的日常。當年,他也購入了人生第一幢物業,用了2.6萬元首期購入一個418呎、26萬元的中環物業,後來以350萬元沽出。1991年又以46萬元買了一個上環520呎單位,其後以260萬元賣出獲利套現。之後以280萬元買下的半山自住單位,近1,400呎,現值1,800萬元。「始終有嚿磚頭有保障,安樂窩最重要住得舒服,不用憂愁供樓。」他以學者的口脗開示眾生。
手繪單位特色 標榜「子孫永保」
寶文大廈、華利大廈、沙田第一城、美孚新邨、華威工業大廈、好旺角商場等售樓書鋪陳,張順光一副賭神晒冷的模樣。從他的收藏可見,八十年代前所有樓書都用水彩及麥克筆來畫,當時沒有photoshop執相,如今看來恍如一張張藝術品。「都是設計師的印象,畫家憑想像畫出來,都是很美的dream house,因為他可以隱惡揚善。」往日售樓書以平實簡樸為主,封面由繪畫師以透視技巧繪出樓宇外貌,書內亦附有單位特色、平面分佈圖和環境地圖等。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售樓書,資料較為簡單,初期未有標明樓宇面積,要買家自行根據單位圖展示的呎數計算;至八十年代售樓書提供的資料開始較仔細,甚至會標明大廈外牆的混凝土比例。
那些年,樓盤百無禁忌保存四樓、沒有最騎呢只有更騎呢的奇則、沒有超現實的浮誇景觀招徠,當然更沒有令你不懂念、頴爆頭的樓盤怪名,售樓書手繪的模特並非洋妞,一切只標榜貨真價實。「千金難買向南樓」、「999年期,子孫世代永享」,「即買即住、容易負擔」都是出自舊樓書的宣傳字句。
張順光解釋,早年的樓盤都很強調土地的官契「年期」,1965年灣仔明賢大廈便以999年期為賣點,強調「無續期補價之虞」、「子孫永保」。此為本港地契最長者,因當年置業人士最關心未來子孫要否補地價。
現在地產商賣樓不時標榜令住客有如置身外國,最好有比華利山、凡爾賽宮的感覺,最好返屋企猶如住酒店,但七、八十年代的售樓書就比較老實,1980年大角嘴富多來新邨宣傳話你知維港有幾靚,康樂大廈(今為怡和大廈)有幾突出。如今港島的面貌已大為不同,富多來新邨現今外望,更只能看到一街之隔的帝峰.皇殿。
昔日也有語言偽術和奇特賣點,1976年深水埗安樂大廈便以沒有電梯作賣點,給予的理由是:「可以節省電梯雜費,少數怕長計!」牆身較薄也是賣點?1971年半山的安樂樓樓書便強調「因牆身薄,牆所佔的面積較小,實用率和實用面積就較高了。」不過今天買樓多計算實用面積,就毋須太顧慮這個事項。問你服未?當年大眾亦較注重飲食健康,發展商甚至會以「能夠回家吃飯」作為招徠。
最初整幢賣 霍英東創樓花先河
頭上的一片瓦,隨年月變化,但香港人盼望有瓦遮頭卻是恒久不變。看樓書大家最關心當然是樓價轉變。
張順光苦笑,從當年的價單,看到樓價的起落的「起」,因為香港樓價除了沙士之後都沒多少落過。「向來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到樓,多數有錢人。五、六十年代賣樓制度是整幢買的,意思是買整個號碼,昔日一個街號約五層樓高。後來,霍英東開創『樓花』和分期付款的先河;吳多泰提出的分層出售,解決一般市民的買樓需要。」
看1964年銅鑼灣新豪大廈作例子,這個在維園對面的大宅,實呎達1,300呎,1963年的開售價由2至13樓不論層數,B單位為9.6萬元,C單位為10.9萬元,A單位為11.5萬元。今天樓齡雖已超過半世紀,成交價動輒仍達2,000萬元。
「以前買一個單位五至六萬元搞掂,太古城最初也是十多萬元,現在豪宅五、六萬元一呎的大有所在。」張順光邊說邊打開1980年太古城的售樓書,第29座1980年的開售價格,18樓至28樓均一價,高層是「手快有,手慢無」。至於樓價升幅,37年過後,24樓F室於2017年6月7日註冊的成交價為980萬元,當年九折開售價為31.3萬元,剛好升值了31.3倍,為一個平方。
1975年上環的恒豐大廈便提出免首期的賣點,由於香港經濟當時向好,免首期幾乎即買即賺,每年坐享其升。發展商找到買家,有資金回籠,又再建下一幢物業,再賺一筆,貨如輪轉,香港的財富就是這樣滾存而來。昔日供樓,發展商非常通融,畢竟買家沒這麼多,發展商願意遷就,樓奴也最多綁個五至十年又一條好漢,不像現在樓價吃人,樓奴不吃不喝甚至供到入棺材都未能斷供安樂窩。
一本售樓書,蘊藏了戰後香港經歷多次建築革命,由早期的唐樓,發展至大型屋苑到劏房豪宅。每一次的變革,都反映港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和渴望,以及對渴望的求之不得。
花花綠綠的印刷品背後,有數不盡的故事,堆砌出零碎的民生片段。張順光說,每當夜幕低垂,手執陳舊文物,頓覺香港的繁華景貌,今非昔比,徒添感慨。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