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遲遲未有檔案法,背後理由不詳。有了檔案法,政府檔案可依規定歸檔,30至50年後市民可公開檢閱,不少歷史學博士論文就是研讀歷史檔案開始的,例如嶺南大學助理教授周愛靈的著作:「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商務印書館2010年出版)本就是博士論文,寫作時參考了大量檔案文件如紐約福特基金檔案,哈佛燕京學社檔案,亞洲基金會檔案,英國國家檔案,雅禮協會紀錄等等。
英國國家檔案UK National Archives內藏大量有關香港的檔案,1949-1979這30年的可公開的檔案都公開了,給世界人士查閱。一位教育界人士去年到英國瀏覽一番,發現有32份文件(files),共4600頁,內有不少有關香港高等教育及中文大學成立的紀錄。
他當然沒興趣及時間完全閱讀,但卻找到一份很有趣的信件,就是列斯大學校長Charles Morris寫給當時港督柏立基爵士,評論六位可能出任第一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六位人選,最近中文大學選新校長,條件與情況與當年當然完全不同,但有關一些大名鼎鼎的學者,很有歷史趣味。
查理斯校長如斯評價六位候選人(意譯):
(一)趙元任:眾口稱譽,人人信服,在世華人學者最傑出的一位,堪當大任,但我懷疑他不會願意。(按:趙元任1892-1982,當時年紀已老)
(二)梅貽寶:引用兩位美國大學校長的評價,指梅貽寶為人正直富幽默感,學問精湛,但不如葉公超,未必適應中國大學的政治複雜性。
(三)黃用諏,港大數學系教授,鴨巴甸大學校長對他稱譽備致,認為是最佳人選,富爾敦勳爵雖然認為黃教授不夠硬朗,比較難應付殖民地部官僚,但很可能是最後之選。
(四)全漢昇,哈佛費正清教授指全教授是一位好好先生,但沒領導權威。
(五)李卓敏:值得考慮,但不如其他人,富爾敦勳爵對他有懷疑,他在柏克萊很受學生和同事歡迎,說服他離開柏克萊或有困難。
(六)無名氏:對馬來亞大學很有貢獻,當時為新加坡大學理學院院長,知名化學家,很能幹(按:這位無名氏應是黃麗松教授)!
歷史發展往往出人意表,上述六人之中,趙元任和梅貽寶顯然不會被英國人選中,全漢昇純學者型,不愛行政,大熱門是黃用諏和黃麗松,偏偏富爾敦勳爵不大屬意的李卓敏卻最後成為中大創校校長,內幕原因可能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