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總是超現實:灰撲撲的細節一旦放大十倍,就會幻化一層色彩繽紛的意義,像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攝影師在放大了的照片內發現兇殺案。以下片段不含暴力,卻令故事主人翁低迴不已。
傍晚,上環,僻靜的街道只有他,他妻子,以及迎面而來一對男女。他眼光掃過男女的臉,沒感覺。四人擦身而過後,他太太終於問:「是魏碧嘉嗎?你怎不跟她打招呼?」
他愣了一下:「不,怎會是她?」他閉上眼睛,趕緊在腦海捕捉二人的殘影,那記憶像燈泡熄滅後,視網膜上仍留下的一抹餘光:男的戴眼鏡,面尖,而他知道魏的男友不是這樣子,單憑此點,已可排除她是魏碧嘉的可能。然而兩人長得相似嗎?他太太向來有種特殊的直覺,即使認錯人,往往也錯得發人深省。於是他再度閉眼,在腦海放大女路人那張臉。
五官神態的確跟魏碧嘉有幾分似,但最意外的事就在此時發生:他猛然憶起一張三十年來從未回想的臉。女路人若有五分像魏碧嘉,則有七分似張秀青──小學三年級鄰座一個女孩。小學女同學的名字,他沒遺忘的只有兩個,張秀青長得漂亮,還是他初次意識到喜歡自己的女孩,所以特別深刻。但他當時已心有所屬,果斷拒絕了張,奇怪的是,他仰慕的女同學,樣貌名字早拋諸腦後,到頭來莫失莫忘的,居然是流星一般掠過的張秀青。
他把回憶告訴太太,她說也許真是張秀青,笑着叫他快追。過了半晌,他太太方說:「剛才他們走過,我忍不住回頭看,那男人竟同時回頭,大家就這樣互望了一眼,真古怪!」更古怪的是,前一晚他們看了一部八十年代港產片,男女主角從未交談,只有一場偶遇,兩人一先一後回望,因為一兩秒時差,都錯過了對方回頭的一刻,結果兩人漸行漸遠,說不出理由,只是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