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港股氣氛不俗,加上書展開鑼,能否吸引市民買財經書呢?
主要出版財經書的博顥出版社出版經理梁偉賢指,去年海外物業投資一類的財經書較受歡迎,惟今年已冷卻下來。反而教授另類的投資方法等工具書,如投資車位致富、教人承造按揭等書籍銷情不錯,他們期望較去年增加20%的銷量。
「財經書」這類別,有人一聽「耍手兼擰頭」,有人卻會細心鑽研拜讀。對出版社而言,賣紙則賣錢;不過面對網上即時的競爭,很多資訊已是「即食」,對財經作者而言,出書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出版多本財經書的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林少陽指,寫書不為謀生,只為更有系統地整理思緒、修正及補充過去未完整的概念,讓讀者與作家一同沉澱。「百物騰貴的年代,百多元吃一餐飯已沒有了,現今的讀者計較的不是金錢、是時間,我睇完本書有冇嘢『袋走』。」
同時於多份報章撰寫專欄的他,亦不擔心讀者流失。「睇專欄好多時就似『地鐵上的偶遇』。」林少陽用一個浪漫非常的形容來說明寫專欄及寫書的分別,他指洋洋百字的短文帶來的感覺「就似地鐵上你遇到某位漂亮的女子,但別了以後難以對她深深留下印象。」
另一位同樣有寫專欄及新晉財經書作家渾水則認為做作家「夠型」,事實上他有感市面上財經書質素參差,「十年前睇嘅財經文章同十年後睇嘅好似冇進步過」,他認為自己有一套理論足以以書立說,希望出書為財經界帶來新景象。
除了內容重覆,渾水認為需要對「聲稱教人買樓、造槓桿按樓」的一類書持批判態度。「09年樓市暢旺,很多人買樓致富,受惠於一個升浪,大家認為那個方程式work,但現在2017年,樓市放緩加上辣招,按樓買Bond/REIT等的理論並不與時並進。」坦言這些書用理財包裝,隨時低估「造槓桿按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