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流行一種所謂「地圖炮」,從有限的事實裏,推出對某一地域及群體的負面印象。河南人恐怕深受其害,他們的家鄉本來並不算窮,但人口過多,外出務工者眾,遂有許多偏頗印象,以為河南人又窮又壞。
但在歷史時期,至少在清代,都不太有這樣的看法。所見《吳侍讀全集》,收有《汴中新樂府》四首,講自己在河南兩年間的見聞。他特地說明「其中皆有所感觸」,不是泛泛之作。
第一首詠茉莉花。全篇不長,意思也很好懂。只是說,南方常見而廉價的茉莉花,送到河南便價格騰貴。這樣的事,「可憐珍重抵瓊花,說與吳娘渾未信」。
第二首詠枇杷,意思相反相成。說河南經濟向好時,南方的枇杷不難買到,一年數度北運來此;近來民生漸漸凋敝,枇杷也不能常見了。一般描寫民生的詩文,藝術水準大抵平平,這首卻很不差。「二十年來絕簟笥,四月鰣魚渾不至。汴人漸不識枇杷,販鮮老儈俱還家」。真切如畫,更有幾分悲憫。
第三首寫飲水。說開封城裏水多鹽鹵,不宜於飲,各官署都從黃河取水用。即使如此,水中仍不免含有土氣,頗不適口。詩人有感於自然環境日趨惡劣,不禁追問:當年城中的汴水與蔡水呢?還有那繁華富麗的金明池呢?如今為什麼都乾枯了?
第四首寫圃田。河南原是鄭國故地,昔年水草豐美,足以放牧馬匹。到如今水漸乾涸,地仍卑濕,大片荒蕪,既不能蓄水洩洪,又不能成為耕地。老百姓於水旱災害見慣不驚,守着這樣的地,無可施為,只能盼望皇恩浩蕩,蠲免錢糧。
確實都是居官者的不滿之聲,卻並不針對人民;或者該說,對人民充滿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