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瘋狂食事】
農夫日曬雨淋,耕田種菜彷彿是上一輩人才會做的工作。29歲的放射師楊俊武(阿Mole)卻趁公餘時間,當上兼職農夫。一星期工作七天,難道不需要休息放鬆嗎?阿Mole笑言:「有人覺得行街睇戲係放鬆,我就覺得做農夫都好舒服。」於是兩年前,他開始種米,8月將有第三造收成。
阿Mole大學畢業後在醫院當放射師,月入約5萬元,擁有一份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舒服工」,想不到平日放工後或放假時他會脫下工作的白袍,穿起水鞋拿起鋤頭在農田中幹活。原來他是農業第三代,自小於元朗攸潭美村的「新興農場」長大。這農場於50年代起由他的爺爺建立,70至80年代由父母接手從事雞農。然而,1993年把牌照交還政府後,農場一直荒廢。直至2012年阿Mole開始開墾土地復耕,於兩年前開始栽種稻米。
「我嘅志願係復興農業」
可是,香港的農業式微,中國菜價又便宜,種米更是極小眾的事情,在香港只有不足十個農場選擇種米。農夫根本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每月只賺六、七千元,扣除成本就可能只剩下三、四千元,所以阿Mole指當月收支平衡已經偷笑。那麼為何仍要堅持復耕呢?阿Mole說:「可能我講出嚟會俾身邊嘅農夫笑,復興農業係我嘅志願。而且元朗絲苗係名種產物,好可惜喺80年代絕咗種,我好希望種番出嚟,傳承番呢個傳統。」
在荒廢的農地復耕又談可容易呢?阿Mole嘆一口氣說:「簡直係超越咗愚公移山,基本上係不可能的任務,當時啲草仲高過個人,連行都行唔到入去,徒手同用機器不斷開荒,割到損手爛腳,最後用咗20日先見到條路,幾個月先開墾到。」開墾土地只是第一步,繼而將稻田的土壤翻鬆,經過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等過程才可以得到收成。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稻米收成期大約四個月。
第一造種不出米 赴台取經改良
種稻米亦並不是一定成功,阿Mole回想第一造收成時,所有的稻米完全種不出來,只剩餘穀殼,「好傷心!傷心到我望住啲穀殼望咗兩日,唔知有乜用又唔捨得丟,打開穀殼冇一粒係米,嗰刻我就立志一定要種到!」之後他就親身到台灣取經學習,改良後第二造是上年8月的時期,收成時亦只有小量,仍未成功,就留了一部份作培養秧苗。今年4月他再次種植第三造稻米,預計8月收成,還打算把一半收成捐作慈善,一半放上網售賣,暫定售價為每公斤80元。阿Mole現時約有8,000呎土地用作種米,下月更會再開墾多10,000呎土地作種米之用。
現時新興農場的開支均由阿Mole承擔,他說:「有好多事同錢冇關係,我就當係投資啦。」所以他亦沒想過要做全職農夫,「我想用我嘅收入嚟培訓更多本地農夫,如果連我都去做全職農夫嘅話,可能就要幾個農夫一齊捱餓,我希望可以養起其他農夫,養起𠵱塊農田!」阿Mole最希望的是教育下一代,米是從土地而來,不是從超級市場而來。他指現時或許有些人賺到錢就不志在食物而造成浪費,他希望感染到身邊的人尊重食物,尊重農夫。
新興農場
元朗攸潭美村南區第2段8號牌水對坑前
facebook:SUNHINGFARM
記者:吳業紅
攝影:劉永發
編輯:梁浩維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