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寸金尺土,政府經常覓地建屋。本土研究社翻查全港18區資料,發現多達927幅短租閒置土地,面積合共約142公頃,相等於7.5個維園。當中最大一幅「吉地」在馬灣,面積約79,500平方米。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稱,今次研究結果盼可推動政府公開閒置土地的資訊,讓公眾研究各幅「吉地」最適合的用途,如墟市、貨櫃屋等。
本土研究社短租研究小組成員由今年初開始,翻查政府文件,將現存可供公眾租用的短租閒置土地整理,並製作成「香港短租閒置土地地圖」,放上其facebook專頁供市民瀏覽。
調查團體促政府研用途
本土研究社發現,有關短租閒置土地遍佈全港18區,多達927幅地,部份更位處市區黃金地段,包括港島跑馬地、堅尼地城及鰂魚涌等,總佔地面積達142公頃,相等於7.5個維園大。當中最大一幅的「吉地」位於馬灣 ,面積約79,500平方米;而最細一幅則在葵涌石蔭路,僅有7平方米。
不過,小組指每幅「吉地」狀況不一,部份閒置地因面積太細、或在斜坡、樹林,不適合租用。而部份大面積「吉地」,因為整體交通規劃不善,一直被短租作露天停車場。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現時公眾只能逐幅土地查閱,不能一次過瀏覽全港的空置短租土地以及其所在位置及地形等,希望今次研究結果可推動政府公開閒置土地的資訊,讓公眾研究各幅「吉地」最適合的用途。
他指近千幅的閒置政府土地部份屬綠化地、農地,當中馬灣最大幅的土地,「生晒草放喺度,係咪可以討論吓做啲乜?係咪可以考慮變為住宅用途?」他又稱,今次發現的閒置政府土地「唔係政府所講無地,呢堆地係政府唔識用,𠵱家吉咗喺度」。他希望「大家可以試吓去租」,研究用作舉辦墟市、貨櫃屋、露天音樂場及公園等。
發展局及地政總署回應稱,現時以短期租約出租土地有72%用於公共房屋或鐵路發展等項目的施工區,工程完成後,如該短租用地或其部份屬基建部份,會納入長遠撥地,短期租約為過渡性安排。其他以短租方式出租的土地用途,包括收費停車場、公共設施、教育及體育等,是地盡其用,不應被視為閒置土地。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