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政府內部政治分析指出,九十後學生領袖有跟傳統社運組織滙流的趨勢,他們將對本港政治帶來海洋式的變化。
這樣的局面結果出現於2012年反國教運動之中,站在台中央的是年輕學生,背後則有教會和其他團體為他們處理幕後操作細節。
上一屆政府選擇了用堵塞策略回應新政治浪潮,結果加烈了社會對抗。過往官員以民調監察民情,以及與黨派摸底溝通已經失效。在新的政治形勢之下,火頭處處,傳統民意領袖亦被議會以外的後起一輩拉着鼻子走。去年初的版權條例修訂草案是明顯的例子,反對聲音起初主要來自年輕人,但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瞬間蔓延,令原本支持改革的議員紛紛投鼠忌器,結果草案胎死腹中。
之後的立法會選舉中,不少較為保守的年長市民亦願意投本土派的年輕候選人一票,希望他們可以為香港的政治悶局帶來一點生氣。事隔只有十個月,六名議員先後被法院裁定宣誓無效,喪失了席位。
幾年前充滿感染力的社運新星,在參政路上變得越來越老練,越來越多計算。未做議員的為爭取選票,在社區走民粹路線。已經當選了的又有人急不及待,要在宣誓就任時吸取眼球,到頭來弄巧反拙。
個別被取消資格者表示,有意角逐補選,不過社會氣氛又已起了變化,就算政府分開兩次補選,他們當選的機會已大不如前。他們曾經一再領導民意,使官員進退維谷。如今,他們應該意識到自己也要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民意逆轉,否則滙流的氣勢可能到此為止。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