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是一個反共、反建制分子,他的事迹眾所周知。經過多年的市政局與立法會生涯,他沒有像葉錫恩那樣變成建制,亦堅持大原則,但他都變得溫和了。縱使他當時已不再在議會,但他的溫和聲音對於民主黨最終決定造就2010年政改方案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同樣,作為記者時曾狠問戴卓爾夫人為何把香港人送到共產獨裁政權手上的劉慧卿,做了多年議員後都成為了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的造就者之一。
至於就算以近年標準來說的非建制政壇人士又如何?「長毛」梁國雄雖然時常高呼口號及有時拋一些沒有殺傷力的東西,但他現在對非暴力抗爭的堅持已與他年少時對其有浪漫嚮往的哲古華拉那套跨國武力革命思維有點不同了。陳志全因他來自政團人民力量及有時參與議會拉布策略,都會被視為十分激進。但他近五年的議員生涯,在政圈內被譽為一個對政策、法例草案「熟書」的議員,更在版權(修訂)條例爭議時曾努力尋找各方妥協方案。
上述例子可見,無論是在體制外時被視為有多麽激進的分子也好,入到議會內都會有點改變。這並不代表他們放棄了一些理想或原則。但事實就是,議會議程甚多,就算只是關注一小部份都已足夠令議員忙到透不過氣。再者,做了議員後會較多機會與政府官員交涉。在非大是大非議題上,就算未必會改變議員的原則性想法,至少議員們會多考慮一些政府平時要兼顧的落實政策因素。
還有,做了議員就自然會有更多與廣泛政見的市民接觸。市民很多時不會太理會社運圈子或政壇內被大事推崇的理想。相反,專注市民所關心的民生議題、然後再由此向市民展示制度上的不義,反而更能令市民支持。
上星期五,法院裁決梁國雄、羅冠聰、劉小麗、姚松炎的立法會就職宣誓不符合法律要求,因而議員資格被褫奪。這四人都被政權視為不受歡迎的激進分子。毛哥是「激進派」鼻祖,就不需多講了。至於其他三位,羅、劉、姚就不同程度地被視為支持中央認為敏感的「自決」。但他們成為議員後,都溫和地把焦點放在民生議題:羅特別關注港島南區發展、劉着重小販權益與重建市集文化、姚就是議會內土地發展與經濟的重炮手。
但很可惜,政權以釋法、「擺法院上枱」方式把這四位議員踢出立法會。政權既不讓他們在議會外時推動所謂激進思維,亦不讓他們在議會內少講「自決」,多主張務實與溫和的政策、為民請命,簡直是「趕狗入窮巷」。這不是政權製造社會撕裂與爭拗的劣質舉動是甚麼?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